瘀血證的臨床表現可謂五花八門,但其主要的病理機制不外以下幾個方面:瘀血形成之后,不但不能像正常血液那樣濡養人身各處組織臟器,相反卻阻滯全身或局部的血液循環,產生諸多癥狀。中醫理論認為:"瘀血不去,新血不止",因此,在瘀血證的基礎上,還可能發生人體組織臟器由于缺乏血液濡養而表現出的類似營養不良的癥狀。總起來說,瘀血證大致有以下這些常見的特點:
疼痛:多為刺痛,痛處常固定不移,病程往往較長,且有晝輕夜重的特征。
腫塊:瘀血多為有形之物,故常形成腫塊,且不易移動。腫物若在體表則常可見其皮色青紫,若在體內則可捫及質地較硬或有壓痛的包塊。
出血:瘀血凝于脈道之中,勢必阻礙正常血液的運行,迫使血液外溢而見出血。因瘀血而致的出血其色多為紫暗或夾有瘀塊。
紫紺:面部、口唇、爪甲青紫,皆為血行瘀滯的指征。
中醫注重望舌及切脈,瘀血證在舌象、脈象方面也有其特殊的表現:舌質青紫,或有大小不等的瘀點、瘀斑;脈道因受瘀血阻滯,脈氣不暢,故在切脈時可發現脈形細澀,或脈律不規整而有止歇。
瘀血之證治當活血化瘀,而具體治法又有許多講究。例如,因寒凝所致的瘀血證當于活血藥中參入溫經通絡之品,像桂枝、細辛以至附子、烏頭之類,使"血得溫則行";因氣虛推動乏力的,則宜在活血藥中加入人參、黃芪等補氣藥方能奏效;由氣滯釀成的血瘀,理所當然需注意疏理氣機,"氣行則血行"。若是血瘀日久,已成堅結之塊的話,一般的花果活血藥往往已無能為力,此刻即需采用水蛭、虻蟲之類藥品,方能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