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還是罷了。不過,自從最近迷上了網絡,沉淪在空間、博客,欲罷不能之時,就反復強迫著自己尋回理智,找到根源。恍惚間,跟風、從眾這兩個成年舊詞,無法抑制地跳了出來。
其實,國人的從眾心理與跟風行為,由來已久。遠的不說了,就從近幾年的一些重大社會、經濟、文化、時尚潮流來看吧:
八十年代初,讀大學那會,流行出國深造。風行不少年啦,對我的影響是:從穿開襠褲的小伙伴算起,各個成長階段中,那些個讀少年班的,習慣性考試第一的,文理科的奇才怪杰,居然就沒幾個留在國內。尤其是我讀的那個研究生專業,和國際沾邊的,每屆四、五個正宗學友,90%在外面鍍著白金、黑金呢!
沒成想,就在這幾年,常常是心里想起那個誰,現在咋樣了?過不了多久,就來訊息:咱也海龜啦!
說這個是跟風,尚屬勉強。畢竟,出國深造,在任何時候,都是利國利己的大好事。
經濟、商業方面,則是不勝枚舉:炒蘭花一陣風時,一棵達摩墨蘭,每苗40萬元。現在,我家里就有一盆極品達摩冠,140元買來的!
炒股票更別提了。到現在,其他的不提,唯一后悔的就是:就連我鄉下一、二十年不見的,還在老家種地的表舅,都向我打聽股票信息的時候,我為啥還不撤呀?!
文化方面,比較有趣的,是先生于1988年在《收獲》雜志開始連續刊發“文化苦旅”專欄散文,并由此開創出“文化大散文”這一新的文化概念。此后,依托此種文化載體,出現了一大批精彩的文章、作家,讀者群甚眾,并很大程度消解了當時存在的散文不景氣的危機,帶來了上世紀末,散文的一度極大繁榮。
不過,接下來的從眾心理,導致出現大量模式化、復制性的跟風文章,使得“文化大散文”變成新的“八股文”。目前,已經日暮黃昏。
還有,什么百家講壇、周易八卦;水煮三國、梨花詩體;超女、快男;看甲A、甲B,迷中超聯賽;孩子學鋼琴、老師辦補習。文化的、娛樂的、體育的、教育的,不一而足。反正是哪兒有熱點,一陣風跟去;見到啥熱鬧,結幫成對想從。圈子有大小,老少不例外。過程則是驚人一致:都是倏忽間,呼嘯而來,帶起一片狂風、卷出漫天的黃沙;又都是倏然間,悄聲而去,只留下角落里,幾根枯枝,幾片散葉。
細究緣由,很難。陳清利弊,更不易。能想到的,無非如是——
依小人之心揣摩:國人風氣,出頭的人、事、物總歸是焦點。表面看是槍打出頭鳥,其實,是自己想做那只挨槍子的鳥。先踩了你,我才有機會跟上。跟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風。
按君子之量度人:泱泱大國,群眾為先。群眾理念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一帶動,從者自然眾。
有利亦有弊:天才不是隨時隨地都有的,跟著天才學點高招,有機結合為己所用,理當會對促進社會發展有利;而一旦跟錯了對象,或者自身缺乏相從的能力,瞎耗時間、精力不說,還給大家添了堵、攪亂了視聽,那就是愧對社會、愧對國民啦。
在紙質文字,廣播、電視一統天下的年代,跟風、從眾心理雖然從未絕過,無奈平臺、載體資源有限,參與途徑并不十分暢順、通達,其行動規模尚易調整,發展程度亦好控制。
只不過,電腦網絡一出,一切都改變啦。
自從進入互聯網時代,一切與電腦沾邊的東西,就似電腦自身的型號、價格,一天一個樣。而在這個精彩的網絡世界里,僅從參與角度來看,沒有榜樣、群眾之分,人人都是這個世界的主人。只要自備電腦一臺、網線一根、鼠標一個,網絡世界就是我的天下!
這里的從眾、跟風,規模之大,跟從者之廣,速度之快,變幻之神奇,老實說,我是摸不到邊的。
若不是為了寫這個博文,而去搜索記憶,幾乎已經忘了:三個月前才迷上的這個博客,出現的時間并不算太久遠——2003年。您可能也忘了,是一個叫“木子美”的廣州草根女子,用“性愛日記”的專題,將博客這一網絡形式,在一夜之間,帶到了國人的面前;把網絡推向了與電影、電視比肩,并迅速后來者居上的大平臺。木子美無心插柳地獲得了“中國博母”的美譽,也以她的這個偶然性奠基事件,給網絡的繁榮時代,自始鐫刻上一絲曖昧的痕跡。
此后,發帖、傳圖,網游、視頻;韓寒博客罵名人,竹影青瞳貼寫真;芙蓉姐姐扮可愛,人肉搜索揭私密...... 總之,只要在這個網絡大池里,投上一塊能激起漣漪的石子,龐大的跟風隊伍,就能從各個角度、方位,以各種五花八門、想象不到的形式,勢如破竹地把它蕩成吞天噬地的漩渦!
那么,跟來的是什么;相從的結果又如何?
不說他人,就檢討自己——
在此次到網絡空間安家之前,自己算是網絡時代的絕對落伍分子:電腦僅僅是打字、收發文件、檢索資料的工具,是游戲機。不想聊天,不會貼文、傳圖,更不要說空間、博客、貼吧那些高級玩意。生活正常而充實,工作認真、作息按時,花鳥魚蟲、自娛自樂,不亦樂乎。
不過,漸漸的,還是被網上的熱鬧牽了魂:翻閱報刊,是日益增多的網上奇文;年終世界大事匯總,熱點、焦點事件,流行詞匯,多半與網絡流行相關;書店暢銷書,貼吧文集名列前茅;不懂的問題,網上求教;沒有的資料,網上搜尋;購物,不上街,去有啊、淘寶;電視劇不跟電視,網上視頻里過癮;每日大事,網上新聞里尋根求源。這些,都還算正常。
比較受刺激的是:想當年,發篇振聾發聵的佳作,出本名垂青史的著述,要靠多少的積累、鋪墊;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更得經歷煉獄般的錘煉了。而現在,只要在這個網上,有了足夠的點擊率,一切,均可在瞬息間完成!
作為常人,自然不能免俗。艷照門那會,甚至都幻想著:原來出名如此簡單!做了這么多年普通人,何不也與世人赤裸相見一次。誰還不想出個名?
可惜,還真不是誰都有脫光的勇氣。不過,加入網絡大軍,已是勢在必行。
剛進空間,建起博客,還是帶著點崇高、理想的:平時愛玩,身邊玩伴有限,去空間里找些花朋魚友;輟筆數年,到博客里做些心儀的評花論草雅文;在百科、知道里,鑒定一下自己的專業功底,業余愛好的層次。
誰知道,進去了,沒多久,別說北在哪,就連自己,也找不到了。徹底的沉迷、淪陷,身不由己:
每日關注的,是點擊率又升了多少,有幾條留言、評論。即使心知肚明:自己給別人下評論時,哪有幾篇博文是真正細閱的,還不是為了換取對等的留言、評論。
上網先查閱的,是知道里又得了多少分,頭銜變成了啥樣。雖然入鄉隨俗:回答問題首先不是考慮準確、對錯與否,而是絞盡腦汁、花樣百出地投提問者所好,博好感拿分。
尤其是那一天,從頭至尾,仔細審閱一番辛苦數月擬就的十來篇博文時,不由自主地感覺到了懼意:除了最先的幾篇,是依著當初的思路而成,到了后來,寫的都是些啥呀——
全是些圍著各大博客網站上榜文章、首頁文體轉的,莫名其妙的雜燴呀:榜文流行旅行圖片,自己就翻出了成年老照片,還琢磨著以后不管上哪,都把相機掛腰帶上;榜文風向變成好友推介,自己也整了幾大篇各色好友鏈接。要不是及時醒悟,估摸著,自己下一步,該去評《赤壁》、論《走西口》,做個不倫不類的影評人啦!
天哪,失去自我,那么,所做的一切,意義何在!
萬眾一辭,全體八股,難道,這不就是跟風、從眾的最大惡果嗎。自己尚算是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及時發現、幡然悔悟,尚可懸崖勒馬、回頭是岸。而放眼望去,在網絡里,不分男女老幼,似我這般,為追點擊率、博瀏覽量,而不惜被歸入網上空間若干類型的“格式空間人、博客者”,實在為數不少啊。
行文至此,借著自己的粗淺網上旅歷、感受,對已經、即將選擇成為空間人的朋友們忠告一聲:網絡遨游,大勢所趨,時代潮流;把握自我,遠離跟風,不再從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