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史是一部歷代紫砂藝人的創業史,紫砂老一廠,是一代人的傳承記憶。老一廠建于1955年,由吳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顧景州、蔣蓉七大老藝人集中當時民間制壺和陶刻的紫砂藝人一起成立的,創造了紫砂藝術的巔峰。
紫砂七老資料:
顧景舟(1915-1996)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名景洲,出生于紫砂世家。20世紀30年代到上海仿制歷代名作,臨摹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之作。形成了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編著并出版《宜興紫砂珍賞》一書,培育了周桂珍、李昌鴻、張紅華、潘持平等眾多中國陶瓷大師。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寸壺竟有斗米貴”的聲譽。2009年,顧景舟《十一頭提梁壺》 拍得313萬;2010年5月,顧景舟制 吳湖帆做書畫的《相明石瓢壺》拍得1232萬;2010年6月《矮僧帽壺》 拍得313萬;2010年8月顧景舟的一對紫砂杯甚至拍到了20萬的高價。
王寅春(1897-1977)的朱泥小壺與眾不同,胚體圓而薄,下水平穩,出水爽,極為精巧。
裴石民(1892-1976)有“五蝠蟠桃壺”、“牛蓋蓮子壺”、“三足鼎壺”、“串頂秦鐘壺”等傳世經典名作。其做工精細,樣式甚多,有“當代陳鳴遠”之稱。
朱可心(1904-1986),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會長,宜興紫砂工藝廠創始人之一。先后授藝帶徒數十人,名藝人有汪寅仙、倪順生、李碧芳、潘春芳等。為他的流世佳品《報春壺》、《三友壺》、《彩蝶壺》等至今暢銷不衰。
吳云根(1892-1969)作品風格樸實穩重,光潤內韻,擅長筋紋器制作。
任淦庭(1889-1968)紫砂陶刻以傳統風格為主,畫以山水、花鳥、人物、博古圖案等為主,尤以梅、竹、蘭、菊為勝。書有正、草、隸、篆、鐘鼎、甲骨文等種書體。在當前藝術拍賣場上,任淦庭的作品也是屢創新高。
蔣蓉(1919-2008),高級工藝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蔣蓉大師善于將動物、植物、花果等自然形體。創作大多以自然界瓜果、動植物為題材,表現手法以仿生為主。
紫砂老一廠歷時40余年,培養了大批紫砂國大師、省大師、省名人和高級工藝美術師,創作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層出不窮,可謂幾百年來紫砂最輝煌的時期,直到1997年結束國營改制為民營。
老一廠紫砂壺現在一般界定為1977—1997年原老一廠一車間生產的較高檔的商品壺,當時多用于出口創匯。“老一廠紫砂壺”多數是由做高檔壺的一車間制作的,新藝人要三年陶校畢業,實習考核合格才能進入一車間。老一廠紫砂壺以其 “ 泥優型正窯火足,不可再生,不可復制 ” 而一直被紫砂愛好者們追捧。
紫砂老一廠紫砂壺型
紫砂老一廠紫砂壺型
紫砂老一廠紫砂壺型
紫砂老一廠紫砂壺型
紫砂老一廠紫砂壺型
紫砂老一廠紫砂壺型
紫砂老一廠紫砂壺型
紫砂老一廠紫砂壺型
泥料是宜興壺的基礎。至今為止,無論從美感及沏茶實用功能,任何其他地方的泥料,還未見有超過宜興黃龍山一帶優質泥料的。而一廠所用的料都是黃龍山四號井所開采的。即使四號井中,無論紫泥、紅泥、段泥,都遠比一般制日用陶土的泥料稀少。因此,本地人也將做壺的泥料稱之為“泥中泥”。優質制壺泥如同木料中紫檀、黃花梨一樣,是非常珍貴的。
純以肉眼看壺的泥質,多看看就會發現一廠老壺的優質泥的玄機,比如紫色中隱隱可看到些微的紅色或黃色,紅泥中常顯現出一點黃色,而黃泥中常夾雜些紅色。即在一種主色中夾雜飄忽不定的它種色彩。
壺是用來沏茶的,鐘愛老一廠紫砂壺的,多半精于品茶。只有優質“宜興壺”,才能沏出茶的香氣與回甘,甚至從湯色,耐泡度,抗餿等許多方面,老一廠紫砂壺確有無可比擬的優越。
感謝關注和閱讀,如果您喜歡,請點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