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文化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課題中期自評報告
北大附中廣州實驗學校“共享文化下校本教研模式”課題組
2004年6月
報告摘要:我校成立了課題研究組,進行了課題論證和開題工作,制定了課題實驗方案,以網絡研究課例為核心進行了校本教研模式的實踐研究,激發了學校教研組、教師參與教研活動,整體提高了師生信息素養,形成了本校信息技術應用及項目特色,得到了學生、家長、教育行政部門及專家們的贊譽和好評。
關鍵詞:校本教研 自評報告 信息技術
本課題于2004年3月向廣東省教育信息技術科研課題領導小組申請立項,6月被確認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五”重點課題《基礎教育信息化資源開發和應用有效性研究》的增補項目實驗單位課題。
一、實驗進展
本課題正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并且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現將我們的實驗過程主要小結如下:
2月:教研組長、網絡實驗班教師的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專項研討會議。撰寫了課題實驗方案(包含網絡教學班實施方案)、子課題申請表。
3月:開展教師網頁制作、學生班級網頁制作、信息化教學講座培訓,建立教師培訓網站。向廣東省教育信息技術科研課題領導小組申請立項,完善課題研究的管理制度和相關計劃。做好教研組子課題、專項研究課題的立項申報工作。學校網站改版建設。
4月:開發基于問題研討的網絡學習平臺、網絡教研資訊平臺,支持網絡教學課堂應用、語言寫作教學應用。規劃并完善校內共享的文件系統,為全校師生提供資料傳送、信息發布等服務。向區教育局報送優秀學生電腦作品,選送信息技術課教學設計(含錄像課)參加區教育局的評選活動。
5月:舉辦首屆中小學生電腦網絡技能大賽,網絡教學課例開發應用,網絡學習平臺推廣應用,推薦教師研究成果發表。我們利用教研平臺開展了課例研討活動,通過校園網站進行了課例點評和總結歸納工作。
6月:總結和推廣本校已有的課程整合經驗,重點扶持有項目研究的教研組、教師個人,使研究成果可視化、系列化。課題正式被批準立項。
7-8月:本課題在總課題組中期匯報會上做了大會發言,并進行了展示交流,得到了上級領導和教育同行的高度評價。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副主任陳美玲、廣東省電教館科研辦領導劉峻對本課題的進展情況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表示滿意,會后省內教師主動與我們聯系并進行了深入交流。教師反思學期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撰寫工作總結報告,提出下階段的工作思路和研究計劃。選送12件學校、師生作品參加全國第二屆教育主題特色網站評比活動。
二、實驗措施
2-1制定了課題實驗方案:
課題組制定了課題實驗方案、實施計劃和子課題申請表。部分教研組提交了子課題實驗方案。本課題的實驗目標是在學校網絡共享文化基礎上,通過有效構建校本教研模式和學科網站開發與應用的有效性研究,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2 學校領導是課題的組織者、領導者
課題負責人是雷麗霞校長、楊啟華主任。雷校長、楊主任審核課題研究方案,領導和指導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解決了課題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提供了課題研究的支持和咨詢,并組織進行了課題工作中期總結。雷校長、楊主任親自組織并設計了校園網站建設方案,校園網站文章撰稿和推薦、審核和發布,組織和教研平臺的推廣應用領導工作,全程參與培訓學習和制定考評制度。
2-3 進行了校園網絡環境與信息文化建設
2-3-1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目前學校班班都有背投電視、電腦和網絡,教師人人都有工作電腦、電子郵局、MSN通訊系統,這種通訊方式已經成為本校教師員工的一種重要的工作方式和習慣,它對整體提高職員信息素養非常有幫助,對各項工作以及平臺的推廣應用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2-3-2自主開發和經營了學校網站。網站上提供了各種各樣豐富的教育資源庫、校園辦公系統等服務,建立了適用的網絡學習平臺、教科研平臺、學科專題網站和教師個人網站。學校網站已經成為本校的核心教育門戶網站,實現了數字化教育管理信息流轉,包括學校內部辦公與教學教研服務、家校系統與社區服務,集結了開放式的學習平臺、教育資源與網絡實驗室,是信息發布、交流、共享、共用的重要場所,對學校信息交換起到樞紐作用。這些都為有效構建學校網絡共享文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2-3-3開展了豐富有效的信息活動。采用“活動為載體,任務為驅動”的方式,舉辦了豐富多彩的信息技術應用比賽或教師培訓活動,幫助師生提高技能水平,引導師生有責任地、合乎規范地使用網絡,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生活。上學期舉辦了極富吸引力的、有創意的首屆中小學生電腦網絡技能大賽,班級網頁制作大賽,教研組網頁制作比賽,這些活動為校園文化建設貢獻了重要的精神支柱。
2-4 建立教師發展學校,搞好校本培訓
辦好教師發展學校,搞好校本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以教師的發展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教師發展學校設信息技術分校、書法分校,文學分校,新課程培訓分校。創設 “專家講壇”、“特級教師成功之路”、“教育家方略”、“本校青年教師成長之路”、“教師論壇”等培訓課程。這些都為校本教研工作提供了充足的支持和營造良好氛圍。
在教師培訓方面本課題組做了精心設計和努力。教師技術應用培訓已經作為學校常規工作加以落實,正在逐步形成校本培訓課程和考核制度。同時,我們還采用專題講座、網絡培訓與應用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把教師培訓活動靈活地滲透到教師日常工作當中,進一步提高了教師培訓的實效性和有效性。例如,與中學語文組、中學英語組、小學語文組、小學數學組等結成了合作關系,把技術應用培訓、教研培訓滲透到教師課例開發、研討活動當中,取得了明顯的實驗效果,使合方雙方都得到了互相學習和發展的機會,達到了共贏效果。
2-5 把校本教研扎根在課堂
課堂是教學研究的實驗室。課堂不僅是一種課程實施的場所,更是進行課程發展與教學實驗的實驗室。每一間教室都是獨特的,都是教師把革新的方案加以試驗、驗證和修正的地方,因此,每一間教室都是教師教育理論或方案的實驗室。只有把校本教研扎根在課堂中,校本教研才能真正促進教師發展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2-5-1校本教研三個結合:課題研究、網絡教研和常規教研相結合。以常規教研為基礎,在課題研究的規范引領下,通過網絡校本教研的有序進行,激發校內各組織(包括學科教研組、教研部門等)潛能和發展,建立網絡教研、常規教研與課題研究相結合的校本教研工作方式,通過構建主動發展學習模式、學科整合教學模式、師生發展性評價模式,使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改變。
2-5-2校本教研三個整合:課堂教學、資源建設、師生評價。以服務課堂教學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有計劃地進行教育資源建設,除了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建立起來的基本教育資源庫之外,要鼓勵廣大師生投入生成性課程資源和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應用,建立起發展性評價體系、學生主動成長評價體系,使校本教研切實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
2-5-3校本培訓三個載體:帶領教師參加課題研究,進行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試驗,引導教師寫教育案例。參與課題研究是教師成為名教師的基本條件,以課題研究的規范實施引導教師在研究狀態下進行理性的課程改革實驗,并通過教學案例撰寫總結經驗,幫助教師從實踐經驗中提升理論素養,從而促進教師自我發展。
三、主要實驗成果
3-1 提出并實踐了“網絡校本教研模式”
網絡校本教研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著眼于在學校的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有效地應用信息技術及構建信息環境,不斷優化和變革學校教研的手段、過程和結構,從而整體推進課程實施、學科教學和教研活動;并通過“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和實踐”,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校本教研文化,使教師在研究狀態下進行反思式的校本實踐和專業成長,從而促進學生發展和學校發展。經過實踐研究,課題組逐步構建了可行的網絡校本教研模式。
3-1-1創意應用:平臺開發應用與推進策略
適時構建、階段實施、行為調整相結合的開發應用模式。平臺開發與應用的基本原則:“開發一個,成熟一個”。使每個功能平臺在實際使用中能夠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
• 問題研討及寫作平臺:課堂上學生交流/研問題究的工具,習作交流和表達思想的場所。
• 課例研討及網絡教研資訊平臺:網上與現實相結合的課例研討和教師培訓。
• 課題研究及教科研平臺:課題研究及教研信息發布、積累資料、優化過程、成果展示。
• 教師發展檔案袋及學生成長記錄袋:師生個人專輯的教研數據庫,個人的網絡積分。
• 學科教與學發展性評測平臺:學科教與學發展性評測數據庫。
3-1-2共建共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
在自主自強基礎上開放、共享、合作的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加強校內教育資源的共建、共用,智慧共享。與外界進行廣泛意義的開放交流與項目合作。
• 校本教育資源庫建設與應用:教學資源的搜集、整理、精選、開發和應用,校本課程資源系列化。
• 網絡課程開發與應用:提升教師組織和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
• 信息資源環境的構建與形成:追求高質量高品位的數字化學習生活。
3-1-3經驗共享:基于課例研究的校本實踐
通過專業引領(實踐與理論的對話)、同伴互助(教師與同行的對話)、教師反思(教師與自我的對話)相結合的方式,采用“問題發現——學習準備——設計方案——組織實施——交流反思——展示改進”的流程,進行基于課例研發(包括網絡教學課例)為基礎的教師行動研究。
3-1-3-1積累了大量示范課例、校本研究課例。在區教研會、學校研究課活動期間,教研組、老師進行了網絡教學課例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金俐老師的基于網絡資源應用的《網絡閱讀課》案例、趙西蓮老師的基于專題學習網站的《音樂巨人貝多芬》案例。見下表所示: Re:《共享文化下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課題中期自評報告
表1 網絡及多媒體研究課例匯總表
序號 | 課例名稱 | 姓名 | 學科 | 時間 | 特點 | 備注 |
1 | 月海徜徉蕩詩情 | 劉靜 | 中學語文 | 2003-12-21 | 網絡教學 | 省網絡教育會議展示課 |
2 | 我讓國旗升起來 | 張菊紅 | 小學信息技術 | 2004-6-1 | 畫圖工具的比較和評價 | 區一等獎,市優質課比賽課例 |
3 | 生物研究課 | 武福燕 | 中學生物 | 2004-5-17 | 網絡教學 | 研究課 |
4 | 西方重大節日 | 陳娟 | 中學英語 | 2004-4-30 | BLOGBUS英語學習網站教學 | 區示范課 |
5 | 音樂巨人貝多芬 | 趙西蓮 | 中學語文 | 2004-4-21 | 基于專題學習網站應用的課例 | 區網絡教育研討會,市優秀軟件 |
6 | 蔣家王朝的覆滅 | 張娜 | 中學歷史 | 2004-4-21 | 網絡教學 | 研究課 |
7 | 欣賞課:名樓、民居、古塔 | 雷永國 | 中學美術 | 2004-4-16 | 多媒體教學 | 研究課 |
8 | 重大節日 | 劉洲 | 中學英語 | 2004-4-6 | 利用網絡進行英語寫作教學 | 研究課 |
9 | 重大節日 | 金俐 | 中學英語 | 2004-4-5 | 利用網絡培養學生閱讀及相關能力 | 研究課 |
10 | 京劇欣賞 | 王小明 | 中學音樂 | 2004-4-1 | 通過媒體培養學生欣賞能力 | 研究課 |
11 | 我愛我家 | 游春香 | 中學語文 | 2003-12-18 | 網絡教學 | 研究課 |
3-1-3-2基于網絡應用的課例實施流程。網絡教學課例庫(校園電視臺)——教師反思發布(網絡教研資訊平臺)——科組總結、專業點評(校園網站)——教師、教研員、兼職研究員網上評課(網絡教研資訊平臺)。
3-1-4有力保障:校本教研制度的形成與實施
建立網絡校本教研質量監控機制,做教研行政部門的高級參謀,定期發布校本教研各項評測指標,規范引導校本教研的順利實施,引入校外人力資源和得到有效的專業引領。把網絡積分制度納入常規教研及師生考核評價當中,視為業績的一種物化體現。師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網絡積分,享受學校的某些優惠政策或相關獎勵。上學期,學校把各位教師在網絡學習平臺、網絡教研資訊平臺、網絡培訓網、教學網站開發應用的具體表現進行量化,作為教師培訓和綜合考核的指標之一。
3-2 網絡教學特色實驗項目
在課題規范引領下,網絡教學成為學校特色項目,成為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發展的重要動力。如數學Z+Z智能平臺應用,學科互動教學網群,專題學習網站,網絡學習研究等。
網絡教學與研究有了跨越式發展。信息技術教育專家潘克明先生高度評價本課題具有前瞻性和先進性;教師們對校本教研培訓滿意度最高;董事會督導部專家組高度評價我校網絡教學及研究水平;網絡教學研究課受到區教研室的高度好評,他們認為,我校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表征能力高于省級高中示范校的學生;英語blog互動教學網群引起了廣泛關注,不少社會人士、在讀大學生、家長加入了合作行列;中國教育報刊登我校師生“Z+Z”文章,北大校友、中科院院士張景中先生盛贊我校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實驗;學科教學網站開發應用引領全省發展方向。
四、實驗效果
4-1 以網絡研究課例為核心,推動了校本教研活動的順利進行。本學期學校以研究課例作為重點,尤其是網絡研究課例得到了展示和推廣,在中小學部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圍,產生了較好的普及應用效果,涌現了部分優秀教研組、教師,為今后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網絡校本教研模式的實踐與研究》《博客與中學英語教學整合初探》《走進信息世界》等教師文章發表在教育類核心期刊《中國電化教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等雜志上。
4-2 我校初中學生的信息技術會考成績進入市先進行列。在廣州市統一出題、統一組考、統一閱卷的計算機會考上機考試中,我校初二年級大獲全勝,全年級有32人得了滿分,90分以上的179人,平均分為91.7分。總成績列海珠區前5名,進入廣州市先進學校行列,這個成績應該說是非常高的。這個好成績的取得反映出我校信息技術領先水平,反映出我校新課程改革的成果,多學科滲透和整合,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學生上機絕不僅是信息技術課上的幾個課時,而是在學習其他課程的同時廣泛應用了信息技術。如英語、語文課的網絡教學,數學課Z+Z教學平臺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信息技能和信息表征能力。
4-3 通過課題有效實施,大幅度活躍并提高了學生信息能力。我校從學前班到高中階段均開設了規范的信息技術課程,舉辦了165名中小學生參加的“首屆學生電腦網絡技能大賽”。我校開發的平臺工具以及“中小學生原創作文網”得到了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歡迎。
4-4 我校校本培訓成果得到了展示和普遍贊許。雷麗霞校長在有300多名正副校長參加的海珠區校本培訓研討會上作精彩發言。以凝練的語言、生動的實例介紹了我校校本培訓的理念和經驗。她的先進的理念、超前的做法和極富感染力的發言征服了會場的每一個人。會下不少校長向她祝賀和表示欽佩之情。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雷曉云博士認為,最令大家感動的是雷麗霞校長的發言。雷曉云博士在其發言中共引用雷校長的觀點和經驗達十幾處。廣州市教育評估和教師繼續教育指導中心華鷹山主任、海珠區教育局鄭文勉副局長在發言中對我校的經驗大加贊賞。特別是對雷校長教師第一的辦學理念、多換思想少換人的思路、校長在教師培訓中高舉新課程理念旗幟,為教師做出的榜樣,以及我校網絡教研、教師教育案例和敘事研究的撰寫、培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做法、學習型團隊的建設等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4-5 我校網絡文化教育得到了廣州市教育局的肯定和推廣。不少學校為學生沉迷于網上游戲而無心學習發愁的時候,在不少學校為未成年人飽受黃色網站侵害而無助的時候,我校創設適合學生的教育,把學生的興奮點吸引到興趣小組活動上來,吸引到網站建設上來,信息技術與學課整合的網絡教學極大地吸引了學生,學校不斷舉行信息技術競賽,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把網絡主題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引入學生學習活動當中。廣州市教育局黃局長表示,我校在這方面的做法很受啟發。他認為,全市目前狀況是對于網絡老師不懂,家長不懂。這不是學生問題,而是老師、家長、學校的根本問題。要疏不要堵,孩子與老師、家長有隔閡。他強調,要把網絡作為重要資源,像北大附中廣州實驗學校那樣,提取有用資源,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知識。他還強調,北大附中廣州實驗學校對于自己的經驗、好做法要進一步總結、整理、提煉,把自己的優秀經驗在全市教育系統中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