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家長,女兒今年十六歲了,上高一,母親多年如一日,盡心盡責當好女兒的小鬧鐘。 每一天早上五點半,母親房間里的鬧鐘終時響起,她第一反映就是:手一伸抓起鬧鐘就往被窩里塞,然后再關掉,擔心聲音吵了女兒,想讓女兒多睡一會兒,女兒學習很用功,也很刻苦。 母親躡手躡腳起來,洗漱完畢開始做早餐,到了六點一刻,看時間差不多了,該喊女兒起床了。于是把女兒房間門一推:起來啦,到點了。女兒嘴里嘟弄了一聲,又翻過身睡了。五分后,母親幫女兒找好衣服,擠好牙膏,又過來,看到女兒還沒起來,氣不打一處來:死丫頭,還沒起來,要遲到了。女兒還是沒醒,第三次,時間已經磨到了最后關頭,再不起來就真的遲到了,于是,母親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將女兒的被子揭了起來,對著女兒的大腿上去一巴掌,經常都是這一巴掌把女兒打醒的。 可再等女兒起來洗漱完畢,時間也到了,一家三口就只能囫圇吃早飯,有一段時間,母親工作出現了問題,母親的口氣就有點生硬,被女兒說成是更年期發作,導致母女倆關系十分緊張。 后來經過心理老師疏導,媽媽明白了自己走入了一個教育誤區,女兒也明白了媽媽的壓力,工作競爭激烈,面臨下崗危險,一心為家操勞,為她操勞。后來,母親正好“出差”幾天,走之前,母親叮囑女兒要自己自立,早上準時起床,上課不能遲到。要照顧爸爸。嗨,還真是神了,女兒早上早早就起來了,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的,還為老爸爸買來的早點,母親不在的幾天,她一次也沒遲到過。這不要管反好了。 教育專家告訴我們,“鬧鐘父母”其實做不得。如果把孩子當成了孩子,尤其是把已經近成人的子女還當成孩子,整天嘮嘮叨叨地不停,把孩子當成了鬧鐘上的一根指針,隨時隨地控制,按時按點執行父母的決策,孩子沒了一點自由,孩子覺得自己整個一機器人,一發都聽父母的,久而久之,就消極對待,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反正有人問,自己也懶得要求自己,再說,自己的想法也未必得到父母的認同。 專家告訴我們,做父母的要盡快改變“鬧鐘父母”的角色定位,告訴孩子要自立、自尊、自強、自愛,要承擔責任,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行了。讓他們自己為自己擰發條,為自己的鼓勁、加油。父母不能天天跟在后面擰發條,這樣,自己累,孩子更累,教育效果還不一定好。 家長遠離“鬧鐘父母”角色,讓孩子在自立中樹立信心,在信心中找到自我,在自我中發現價值,在價值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人的孩子一定能成才,但在我們層層保護下的成才的孩子并不一定能夠成人,現實生活中已經有許多事例向我們證實了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