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痹湯
[組成] 杭白芍30-60克,生甘草10克,木瓜10克,威靈仙15克。
加減:本方多年來用在臨床上治療骨質增生病,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還可以加減用來治療脅痛、頑固性頭痛以及痹證疼痛等病證。若頸椎骨質增生,加葛根30克、姜黃10克;氣虛者加生黃芪15-30克;疼痛劇烈者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腰椎骨質增生,加川續斷30克,桑寄生30克。足跟骨質增生,加牛膝15克,淫羊藿10克。因方中白芍用量較大,脾弱者服藥后會出現便溏甚至脾瀉,此時可加入白術或蒼術10-15克以健脾祛濕 。
[用法] 水煎用,每日服一劑,每劑分二次服用。
[主治] 骨質增生,包括頸椎骨質增生、腰椎骨質增生、足跟骨質增生等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癥 。
[按語] 骨質增生俗稱“骨刺”,中醫亦稱之為“骨痹”。 頸椎骨質增生癥見:頸項強痛,轉側不便,牽及單側或雙側肩及上肢疼痛、麻木,并可引起頭暈、心悸、惡心,甚至頸項強痛不能平臥等。腰椎骨質增生主要癥狀是,腰痛、活動不便,牽及一側或雙側臀部及下肢疼痛、麻木。足跟骨質增生主要臨床表現,單側或雙側足跟疼痛,不能落地行走,清晨起床下地時疼痛加劇,足跟下如踏有硬物感。
“骨痹”病多發于中老年人,青年患者偶可見到。病因是人到中年后,肝腎開始虛衰,氣血有所不足,人的活動量減少,氣血有所不周,加之外受寒邪濕多,客于骨髓,發而為痹。勞傷筋骨者,肝腎自傷,因此,越是青壯年時期運動量大的人和干重體力勞動的人,進入中老年后如不堅持活動,越容易患此病。
血管、神經性頭痛治方(關幼波)
養血平肝湯
[組成] 旋覆花10克,生赭石10克,生石膏10克,首烏藤30克,當歸10克,杭白芍10克,川芎10克,生地10克,杭菊花10克,木瓜10克,香附10克,甘草10克。
加減: 血脈壅滯明顯而見刺痛者,加紅花10克,通血脈消瘀滯;屬肝氣上沖之頭痛頭暈者,加珍珠母30克、生石決明30克以鎮潛之;面紅目赤昏花等肝火較旺者,加鉤藤30克,配合杭菊、旋覆花,以清利頭目;若腰膝酸軟加川斷10克、枸杞子10克、牛膝10克補腎氣;陰虛明顯見五心煩熱,口干者,加北沙參30克、石斛10克,以滋養陰液。
[用法] 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
[主治] 久治不愈的頑固性頭痛,包括神經性頭痛、腦震蕩后遺癥等疾患。
[按語] 關老擅治肝病,對內科疑難病證也有獨到認識,為當代臨床大家。本方養血平肝、散風止痛,標本兼施,頗為平和,為治頑固性頭痛之良方。
肝炎恢復期治方(關幼波)
滋補肝腎丸
[組成] 北沙參12克,麥冬12克,當歸12克,五味子10克,何首烏15克,熟地10克,女貞子15克,川斷15克,陳皮10克,旱蓮草15克,浮小麥15克。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或倍其量,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每服1-2丸,日服2次。或作蜜膏,每服一匙(10克),日服三次。
[主治] 肝病后,腰酸腿軟,頭暈失眠,倦怠納呆者。臨床多用于肝炎恢復期,肝功能已恢復正常,見有體虛、消瘦,神經衰弱者。
[按語] 乙癸同源,肝腎相關。肝木得腎水之涵養則榮,失之則萎。病理上,子病及母、肝病累腎,則肝腎同病,陰血耗傷。所以,肝病日久,不能一味治肝,還應補腎;肝腎同治,水旺木榮,方有利于肝病的恢復,防止遷延性、慢性肝炎的發生。“治病必求其本”,此之謂也。
肝炎后肝脂肪性變(關幼波)
青碧散
[組成] 青黛10克(包),明礬3克,草決明15克,生山楂15克,醋柴胡10克,郁金10克,丹參12克,澤蘭12克,六一散15克(包)
加減: 若見有肝熱,頭暈目眩(血壓常波動或一直偏高者),屬于實證者加苦丁茶、生槐米;血壓顯著各高并伴有頭痛者,加生石膏;若屬大腸濕熱,大便粘滯不暢者,加川軍、瓜蔞、白頭翁、秦皮、焦四仙;若見明顯乏力,動則氣短汗出,面肢浮腫,證屬脾虛氣弱者,加葛根、黨參、蒼術、玉米須、澤瀉;若見失眠,腰膝酸軟,勞累后肝區疼痛加重,證屬陰虛血虧者,加何首烏、黃精、枸杞子等。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或共研細末,裝一號膠囊,每次飯后服一粒,每日2-3次。
[主治] 肝炎后肝脂肪性變。臨床以肝炎恢復期由于過度強調營養所致短期內體重迅速增加,食欲亢進,仍極度疲乏,不耐勞作,大便不調(次數多、不成形、不暢通),舌質暗,苔白,脈沉滑為特征。
[按語] 肝炎后肝脂肪性變,系肝炎后脂肪代謝紊亂、中性脂肪在肝細胸內堆積而成。檢查:肝臟可增大。血清膽固醇多數偏高,谷內轉氨酶和麝濁均呈輕度或中度增高。關老在中醫所謂:“肥人多濕”,“體胖多痰”的啟發下,結合患者苔白膩,舌質暗,脈弦滑等痰濕阻絡之征,認為本病證屬濕熱凝痰、痰阻血絡,從“痰濕”論治。立論新穎,用藥準確,故收效滿意。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方(關幼波)
1、健脾舒肝丸。
[組成] 黨參12克,山藥12克,炒苡米12克,陳皮12克,草蔻6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或倍其量,其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10克,每服1-2丸,日服2次。
[主治] 肝病后,胸脅脹滿,納食不香,身倦乏力者。臨床多用于肝炎恢復期,肝功能已恢復正常,消化機能未完全恢復者。
[按語] 肝屬木,脾屬土,肝氣旺盛,首乘脾土,所以《金匱要略》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關老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逐步體會到,肝炎病邪,最易傷脾,以致肝郁脾虛之證,故立調和肝脾之法,創制本方。驗之臨床,多獲效驗。
關幼波簡介
1913年生于北京,16歲隨父學醫,29歲獨立行醫,迄今50余年。現任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北京中醫學會理事長。對內科雜病、兒、婦、皮膚、五等科疾患的治療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之處。對于危難重癥,常有藥到病除之效。對肝病的論治見解獨特,療效卓著,堪稱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