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代稱為鎬京、長安,它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西周以豐、鎬為都,秦以咸陽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東漢、曹操、后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歷代統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這與西安的地理形式有關。西安地處關中平原,南阻秦嶺,北濱渭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史記 留侯世家》記載漢代張良對西安的贊譽:“夫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咸陽緊鄰西安,秦朝建都咸陽。咸陽在九?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秦朝修建咸陽,運用了天體觀念。把渭河比作天體的銀河“天漢”,以各座宮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許多通道,咸陽宮居中,形成了眾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體現了“萬世一系”的秦帝國都城的宏偉和尊嚴。隋朝立國后,放棄了原來的長安城,在東南另建新城,《隋書 文帝紀》記載:“此城從漢以來,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今之宮室事近權宜,又非謀筮從龜,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于是,選擇了“山川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龍首高原建新城。長安新城對終南山及子午谷,北臨渭水,東有滬、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宮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宮殿坐北朝南,“南面稱衛”。當時稱為大興城。 . 唐代改大興城為長安,并且增修宮殿。唐朝皇帝認為隋朝的宮城建筑所處地勢便低,便在東北龍首塬高阜上新建了大明宮,又 在城內修建了興慶宮。整個長安布局工整,它以南北御道——朱雀大街為中軸線,東西兩邊各有54個坊和一個市,表現出對稱美。長安城 的格局對北京城的建筑形式是有影響的。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是仿照長安城興建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