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楚漢之爭,劉邦建西漢,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政治、軍事、經濟、思想措施;西漢滅亡;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外戚宦官專權與黨錮之禍;黃巾起義與軍閥割據混戰。
二、能力培養目標
1.結合文中所給史料,培養學生從歷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提煉觀點的能力。
2.通過對文景之治的評價,使學生理解封建社會“治世”“盛世”的概念,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
3.漢武帝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通過具體史實的講述,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指導學生分析“光武中興”與西漢初年統治者“休養生息”政策的關系,培養學生進行比較分析的能力。
5.通過分析豪強地主對東漢政治、經濟所起的作用,培養學生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西漢初年,統治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經過人民辛勤勞動,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使學生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2.漢武帝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為西漢中央集權的鞏固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這集中體現了辯證法思想中社會存在與意識關系的原理。“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3.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鞏固東漢統治,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促成“光武中興”的出現。
4.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和外戚宦官專權的黑暗政治,是東漢后期階級矛盾尖銳和社會政局混亂的根源。
教學要點
一、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
1.楚漢之爭 2.劉邦建漢
二、漢初休養生息
1.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 2.主要內容和作用
三、文景之治
1.休養生息 2.文景之治
四、漢武帝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空前加強
1.大一統的背景 2.大一統的措施
五、西漢滅亡
六、東漢的建立與光武中興
1.東漢的建立 2.光武中興
七.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八、外戚宦官專權與黨錮之禍
1.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2.黨錮之禍
九、東漢的名存實亡
1.東漢后期統治的腐朽
2.黃巾起義
3.割據勢力的形成
4.軍閥混戰和曹操為統一北方打下基礎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兩課時,為帶星號的非考試內容,教師可視具體情況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
西漢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發展時期。漢承秦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西漢時期得到鞏固。與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更為全面地介紹了西漢興衰史的發展過程。在掌握史實的基礎上,教學中應主要抓住教材有關基本理論的闡釋和對史料的分析,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二、“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一目,可分為兩步進行教學。
1.關于楚漢戰爭,應注意講清以下問題:(1)楚漢之爭的背景及概念。公元前206年,劉邦攻占咸陽,秦滅亡。秦亡之后,形勢發生急劇變化。誰來執掌國家政權,成為亡秦主力項羽和劉邦兩個集團的主要矛盾。根據楚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自然要求踐約稱王。項羽雖不是先入關者,但是在殲滅秦軍主力、推翻秦朝統治的戰爭中,實際上發揮著主要作用。他以“定天下者”自居,認為楚懷王是項梁所立,沒有戰功,無權主約。不久,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做皇帝,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2)楚漢之爭的性質。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楚漢之爭與秦末農民戰爭性質是否相同?然后指出:二者性質不同。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農民戰爭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為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逐漸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楚漢之爭不再具有農民起義的性質。(3)劉邦取勝的原因和楚漢之爭的影響。教材中小字部分由學生閱讀,通過對劉邦和項羽的比較,由學生概括得出劉邦取勝的三點原因:①收攬民心;②善于用人,得到蕭何、張良、韓信等人輔佐;③有富饒的關中作根據地。影響:①消極方面,給人民和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災難;②積極方面,打敗以項羽為首的六國舊貴族勢力,消滅了封建割據因素,為漢初的社會穩定和經濟恢復創造了條件。
2.關于西漢建立,首先應明確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漢,史稱西漢;強調都城定在長安,長安為六大古都之一。《西漢疆域》圖應指導學生識讀。
三、“漢初休養生息”一目,其原因和作用為本節重點之一。
1.關于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應引導學生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去分析,然后得出結論:(1)客觀原因。長期戰爭導致經濟凋敝;(2)主觀原因。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欲圖長治久安。不論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都要求恢復社會經濟,休養生息政策因而得以出臺并順利實施。最后教師應指出,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最根本的目的還是鞏固封建統治。
2.主要內容:教材指出,漢高祖在鏟除異姓王,穩定邊疆的同時,采取了寬舒的統治政策。重點提出重農抑商的五條措施,即休養生息政策的主要內容。(1)罷兵歸農,擴大了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士卒轉向從事農業生產,有利于恢復被破壞的社會經濟。(2)復故爵田,既扶植和保護了一批地主經濟,又有利于封建社會秩序的穩定。(3)釋免奴婢,是增加農業勞動力人口,解決國家財政困難的途徑之一。(4)抑商政策,目的是防止農業勞動力流散,保護小農經濟,用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5)減輕田租,刺激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但只是減輕“田租”,而未涉及其他。與秦相比,漢朝農民賦役負擔相對減輕。
3.休養生息的作用,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1)有利于建立新的統治秩序;(2)使農民得到一些土地和勞動時間,有利于社會經濟恢復;(3)增強了封建國家的經濟實力。
四、“文景之治”一目,教師應講清以下內容:
1.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繼續推行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
2.漢文帝在位時期,是西漢歷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此時,漢代所存在的社會問題,依然十分復雜。社會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雖有所好轉,但尚未從根本上好轉;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漢初曾一度緩和,此時又趨于表面化;而且漢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也日益加劇。舊問題未解決,新矛盾又出現;文帝的謀臣賈誼作《過秦論》,提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主張以安民為立國之本,被文帝采納;因此,許多安定社會的措施得以出臺,包括:(1)重視農業,多次減免田租;(2)鼓勵生產;(3)改革法律;(4)提倡節儉。
3.文景之治。文景時期,我國出現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即“文景之治”,為西漢鼎盛局面的到來,奠定了物質基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重點指出是人民群眾辛勤勞動的結果,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教師也要分析其負面影響:減免田租,地主獲利最大;活躍市場,工商地主地位提高。歸根結底,獲利最多的是地主和商人,助長了兼并勢力的擴展,為西漢中期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講授本目內容時,應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封建社會“治世”“盛世”的概念。許多學生對于“治世”“盛世”的概念是: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百姓豐衣足食。實際上,在封建社會的“盛世”,朝廷的作用只是限制統治階級不要剝削過重,使多數自耕農能維持基本生活和再生產。
五、關于“漢武帝的大一統”,教師應視作本節重點進行教學。主要講清下列內容:第一,何為“大一統”。漢武帝實行大一統措施的背景。(1)經濟方面:教師可指導學生閱讀武帝初年社會狀況的史料,回憶漢初“自天子不能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的殘破景象,形成前后鮮明對比。說明武帝即位時,漢王朝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為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大一統奠定了物質基礎。(2)政治方面:讓學生認識漢初所奉行的政策,雖然在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方面起過積極作用,但也為諸侯王勢力和地方豪強勢力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漢朝的社會矛盾再次加劇。加強集權,成為客觀現實的要求。
第二,漢武帝為實現封建大一統采取的措施。教材從政治、軍事、經濟、思想四個方面進行了簡明扼要的介紹,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補充資料,給予說明,但不可過多。(1)政治:①改革官制。主要措施為削弱相權,加強皇權;②大量選拔人才,廣泛吸收社會各階層的有用之才,擴大封建政權的社會基礎,鞏固專制統治;③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④抑制豪強地主。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造成土地兼并日趨嚴重,大批農民因此破產。漢武帝此舉有利于維護小農的經濟地位,穩定勞動力的數量。既可保證封建國家財政收入,又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2)軍事:漢武帝的軍事改革,使皇權與軍權合一,皇帝成為各軍隊最高也是唯一的統帥。出兵匈奴,進兵南越。(3)經濟:統一貨幣為“五銖錢”,有利于經濟發展(看教材插圖,讓學生回憶秦始皇時的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錢)。鹽鐵官營、征收工商業者稅收,增加了漢政府的財政收入。(4)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隨著西漢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一種為鞏固君主專制的思想理論由此出現。董仲舒創立的新儒學,在武帝時期代替黃老之術,成為統治思想。董仲舒新儒學思想中的“大一統”思想,為中央集權的鞏固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此外,武帝還尚法,尊儒尚法是漢武帝實行統治的根本思想。在教育上,創建太學和郡國學,確立封建官學制度。
最后歸納出中央集權至此空前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得以鞏固。
六、西漢滅亡
關于西漢衰亡,應講明原因及標志,并順帶簡略介紹王莽改制的情況。
七、“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一目,可分兩部分講授:
1.東漢建立:教師通過提問西漢死亡的原因,說明西漢末年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東漢政權就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嚴重破壞,階級矛盾尖銳激烈的背景下。
2.光武中興:這是本課的重要內容之一,要講清兩個問題:一是光武帝采取安撫政策,以“柔道”治天下的原因和具體措施。二是“中興”局面的出現。
教師可將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與西漢統治者的“休養生息”政策作一對比,說明這是統治者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為緩和階級矛盾,維持統治,也是為扭轉經濟凋敝、社會動蕩的局面而采取的對策。從措施上看,兩者存在相同點:主要都是通過解決勞動力問題,并減輕農民負擔,來恢復、發展生產。不同點是:光武帝的措施中增加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內容,避免西漢初年中央集權相對較弱的弊端,從而保證封建統治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在經濟上,光武帝著重解決奴婢問題,在解決勞動力的同時部分抑制了豪強地主強迫貧民為奴的問題。奴婢問題是導致西漢末年階級矛盾尖銳的根源之一,王莽試圖解決而未果。光武帝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
光武帝的這些措施總體上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經濟恢復發展,因而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
這種情況和西漢前期從高祖到“文景之治”一樣,形成封建社會前期的盛世。
八、“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一目是本節的難點。需要首先分析豪強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進而說明其對東漢統治的影響。
豪強地主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到西漢后期有了較大發展,東漢時期勢力迅速膨脹。東漢政權的基礎就是豪強地主勢力。劉秀本身是南陽大地主,其母舅樊宏在南陽廣占田莊,綠林、赤眉起義時“與宗家親屬作營塹自守”。劉秀的功臣大將多為豪強地主,幫助劉秀奪取了政權。以后,“累世公卿”集團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就構成了豪強地主政治上把持大權的特點。東漢初光武帝加強皇權,對豪強地主尚有一定約束力。漢元帝后,朝廷逐漸對豪強失去控制能力。東漢后期皇權削弱,其原因就是豪強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地方政權的結果。經濟上,豪強地主的田莊規模很大,能自給自足,且擁有大批“徒附”農民和奴婢,建立私人武裝,設置塢堡壁壘,在地方形成強大勢力。這是黃巾起義后出現群雄割據局面的緣由。
因此,東漢中后期出現的主要社會現象:外戚與宦官專權,黃巾起義,軍閥割據混戰,其源蓋出于豪強地主勢力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講清這一點,東漢統治的特點就迎刃而解。
九、“外戚宦官專權”一目,包括兩部分內容:
1.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是東漢中后期政治上黑暗的突出表現。教師可結合小字內容,扼要說明其形成的客觀原因,但重點應分析這種現象的實質。外戚是豪強地主的代表之一,宦官是皇帝的貼身親信,都是統治階級中最腐朽的黑暗勢力。光武帝和明帝時,由于皇權的強大,外戚與宦官的勢力還有所約束。章帝以后,這兩大勢力交替專權,政治愈來愈黑暗。其惡果,一是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時都瘋狂掠奪財富,欺壓百姓,激起了黃巾大起義;二是下層豪強地主借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和斗爭,發展各自的實力,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最后導致東漢末年董卓之亂和各地軍閥混戰局面的出現。
2.東漢統治集團內部“鯁直派”官吏對宦官專權的強烈不滿和反抗,客觀上反映了人民的意愿,這種斗爭具有進步性。宦官制造“黨錮之禍”,對“黨人”嚴酷鎮壓,這是封建統治者鉗制輿論、加強專制統治的表現。
十、“東漢的名存實亡”一目,應講清以下內容:
1.東漢后期統治的腐朽:在前兩目分析了東漢中后期政治黑暗,豪強地主勢力加強的基礎上,應強調豪強地主霸占大片土地,擁有大規模田莊,造成土地高度集中,加之皇帝、權貴、宦官直接瘋狂剝削壓迫,搜刮無度,導致階級矛盾尖銳,是導致黃巾起義爆發的主要原因。
2.黃巾起義的特點:這是一次有準備、有組織的農民起義。這一特點的表現:①利用宗教形式。張角創立“太平道”,通過傳教和行醫進行號召,組織群眾反抗。②口號鮮明。明確了斗爭目標和起義時間,統一了行動計劃。③組織嚴密。這一特點是中國農民起義史上的首創。
3.起義的歷史作用:直接打擊了東漢的統治秩序,瓦解了東漢政權。
4.黃巾起義后,各地豪強地主勢力因鎮壓農民起義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權名存實亡。分裂取代了統一,地方的軍閥割據取代了中央集權的皇朝。
5.在分析東漢末年分裂混戰的內容時,可指出其中存在由分裂走向局部統一的趨勢。曹操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經濟上恢復農業生產,使其勢力不斷壯大。官渡之戰為統一北方打下基礎,這對結束群雄割據而過渡到三國鼎立起了推動作用。在結束本課時,可點撥一下統一與分裂的辯證關系,為下面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與統一這一主題的展開留下伏筆。
資料和注釋
楚漢之爭
劉邦、項羽爭奪統治權的戰爭。陳勝起義后,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也襲擊沛令起事。秦亡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又劃地分封了十七個王。被項羽逼處巴蜀漢中一隅為漢王的劉邦,于漢元年(前206)八月,乘項羽出擊齊地的機會,攻占關中,并繼續東進,占領項羽的根據地彭城(今江蘇徐州)。項羽軍事上占有優勢,回軍大敗劉邦。劉邦退守于滎陽、成皋之間,與項羽相持。后來,劉邦鞏固了關中后方,又聯絡反對項羽的力量,在一再失敗之后,逐漸轉為優勢。公元前203年,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東屬楚,西屬漢。次年,劉邦乘項羽撤兵的機會全力追擊,并約韓信、彭越合圍。項羽兵敗垓下(在今安徽靈璧),退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 自刎。同年六月,劉邦即帝位,建立漢朝。
垓下之圍
楚漢戰爭的最后決戰。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韓信、彭越等合兵,將項羽圍困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項羽所部大約還有十萬人,但已無斗志。一天晚上,項羽聽到四面漢軍都在高唱楚歌,大吃一驚,說:難道漢軍把楚地全都占領了么?為什么有這么多楚人呢!感到大勢已去。項羽借酒澆愁,面對他心愛的烏騅馬和美人虞姬,情知末日來臨,越發依依難舍,于是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美人依聲和唱,婉轉凄涼,項羽淚流滿面,“左右皆泣,莫能仰視”。隨后,項羽跨上烏騅馬,乘夜突圍,左右壯士跟上來的只有八百多精騎。天明時,漢軍發覺,派灌嬰率領五千精騎緊追。項羽渡過淮河,騎兵只剩下一百多。逃到陰陵(在今安徽定遠),向一老農問路,老農騙他說:向左。結果走到一大片沼澤地,繞來繞去被漢軍追上。項羽繼續往前逃,至東城(在今安徽定遠)時,只剩28騎隨從。項羽自知無法逃脫,便將僅有的28騎分為四隊,作最后拼殺,向四面突圍。他率先沖向漢軍,斬殺漢軍將兵數十百人。最后,項羽逃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邊,準備渡江。烏江亭長告訴他,如今只有一條船,漢軍無船可渡,催他趕快上船。項羽因當年率江東八千子弟西擊秦軍,至今沒一人生還,竟不肯渡江。他把烏騅馬賞給亭長,與漢軍展開肉搏戰,又相繼殺死多人。最后,他身負重傷,自刎而死。
復故宅田爵
劉邦在漢初開國短短七年間,為穩定政權和恢復社會生產,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令。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在稱帝當年的五月,頒布了有名的“罷兵賜復詔”,主要內容包括:全面復員軍隊,招撫流民,釋放奴婢,扶植新的軍功地主。其中,招撫流民是指令戰亂期間流亡山澤沒有戶籍的流散人口“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恢復過去的政治、經濟待遇。
抑商政策
漢初,投機商人囤積居奇,致使“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面對這種情況,漢高祖推行了抑商政策。規定不許商人穿絲織衣服,攜帶兵器,乘車騎馬,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做官,加倍征收商人的算賦,以防止商人勢力對小農經濟的破壞。以后,文帝、景帝時,都曾重申商人不得為吏的禁令。
文景之治
西漢文帝和景帝在位共四十一年(前179—前141年),在漢初社會經濟衰敝的情況下,為穩定和鞏固其封建統治,繼續采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政策,是西漢社會經濟上升的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漢文帝劉恒原為代王。代,地處北方邊境,自然條件較差。他居代十七年,經受了一些磨練。即皇帝位后,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賦稅和刑罰,提倡節儉。文帝屢誡百官守令勸課農桑,并連續下詔令減輕民眾負擔。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三月,詔令群臣對百姓鰥寡孤獨窮乏之人舉行賑貸,又下詔規定各地存問老年人,發給布帛酒肉之物,地方官吏應當親自閱視或送到。文帝前元二年十一月,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指摘施政的弊病;敕官吏務省經費以便民;減少守衛京師的士卒;減少太仆用馬,用以補充郵驛的需要。正月,下詔親耕籍田,并赦免因被論罪充當官府役作為奴者回鄉務農。文帝多次下詔,提倡重視農業。十二年(前168年),下詔派遣使者到各地慰問孝悌、力田、三老等鄉官和廉吏。賈誼向文帝上疏,指出天下“背本而趨末”的情況很嚴重,致使國家或民戶的糧食積貯都少得可憐。同時社會上奢靡成風,大量浪費財富。他認為,朝廷應極其重視積貯糧食,吸引農民回到本業:“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蓄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漢書·食貨志》上)賈誼的上奏引起文帝的重視,當即在春耕時節到京城的“籍田”上舉行親耕儀式,向天下表示皇帝獎勵力農。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史載文帝時每石“粟至十余錢”。文帝十二年,取消出入關卡用傳的制度,商業也活躍起來了。文帝弛山澤之禁,促進了鹽鐵業的發展,對農民的副業生產也有一些好處。隨著糧食的降價和商業的活躍,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即大商人勢力膨脹,囤積居奇,侵蝕農民。為了提高谷價,緩和谷賤傷農的現象,文帝采納晁錯的建議,號令民戶為國家輸送糧食到邊境,能運到六百石的賜二等爵,逐級增加,運到四千石的賜第九等爵(五大夫),運到萬二千石的賜十八等爵(大庶長)。文帝十二年,宣布免去當年田租之半。十三年六月,下詔免收天下田租。共免收全國田租十二年。他在位期間,宮室苑囿,車騎服御,都無所增益。史載文帝為了節省黃金百斤而罷建露臺。他說:“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景帝繼續實行薄賦勸農的政策。前元元年(前156年)正月,下詔準許民戶由耕地缺少的地方遷到耕地有余、水利條件好的地方。五月,下令民半出田租,實行三十而稅一,從此成為漢朝定制,因而漢代農民的負擔比前代明顯減輕。七月,禁止官吏貪受財物,賤買貴賣。后元二年(前142年)四月,下詔不受郡國貢獻錦繡等奢侈物品,以省徭賦,“欲天下務農桑,谷有蓄積,以備災害”。對官吏貪污瀆罪者,治其罪。后元三年正月,詔令郡國務勸農桑,多種樹,禁止官吏采買黃金珠玉,否則以盜竊論罪。文景時期,在法律上也有改革。文帝廢除了漢律中沿用秦律而來的收孥相坐律令,縮小了農民奴隸化的范圍。此后數年中,又詔除誹謗妖言法,令列侯、吏二千石無得擅征捕,廢除肉刑。景帝又減輕了笞刑,又規定被判處犯罪而不服者可以申訴核實定案,即使申訴不當也不為過失。這個時期許多官吏斷獄從輕,但責大指,不求細苛,所以有“刑罰大省,至于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之說。長期減免田租徭賦,使得戶口繁息迅速。西漢初年,“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者自倍,富厚如之”(《漢書·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序)。文景時期“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社會經濟迅速上升。舊史描繪說:“吏安其官,民樂其業,蓄積歲增,戶口增殖。”(《漢書·刑法志》)文景時期,比較妥善地處理了與周邊民族的關系,對促進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上升,起到了良好的輔助作用。
中朝和外朝
漢與秦一樣,采取三公九卿制。丞相輔佐皇帝,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一般由列侯充任,位高權重,皇帝與丞相之間容易產生矛盾。為加強皇權,漢武帝一面打破封侯為相的慣例,起用布衣為相,完全控制丞相;一面任用較低級的官吏和侍從人員為尚書令、侍中等職,共議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其中,尚書令權力日重。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一般的執行機構,稱為“外朝”。
東漢光武帝仿效漢武帝削弱相權,進一步剝奪三公的權限,擴大尚書臺的權力,最后大權總攬于皇帝。三公職位雖高,并無實權;尚書臺成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關,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有人總結這種現象說:“雖置三公,事歸公閣。”
漢武帝大量選拔人才
漢武帝為大量選拔人才,改革了選官制度。漢初的官吏,一是按軍功選任,如侯蕭何、平陽侯曹參在高祖、惠帝時相繼任相國,汾陰侯周昌、廣阿侯任敖分別任趙王相、上黨守。二是從郎官中選任。郎官的來源又有兩個方面:二千石以上官員任職滿三年,可舉子弟一人到京師為郎,稱“任子”;擁有資產十萬錢(景帝時改為四萬)而又不是商人者,也可候選為郎,稱“貲選”。郎既是皇帝的侍從,又在郎署嫻習典章制度,預備補授別的官職。西漢前期許多較高的官吏出于郎官。如建議景帝殺晁錯的袁盎就是由兄保任為郎中,后由郎中選任為隴西都尉,遷齊相,徙吳相的;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曾以訾為郎,侍從景帝,武帝時由郎拜為中郎將,出使西南夷。從上述兩方面選官都有很大局限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軍功人員愈來愈少;任郎官的范圍又局限在大官子弟和富人,難于選拔到真正的人才。為適應日益加強的專制王朝的需要,漢武帝即位后,除沿用原有制度外,又建立了新的選官制度。包括:①察舉。這是由下而上進行考察和推舉人才為官。早在漢高祖時就曾下詔由諸侯王、郡守向相國府輸送“賢士大夫”,以后漢文帝時也曾下詔“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由文帝親自進行策問,但未成為正式制度。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即孝子、廉吏各一人,后來孝與廉合為孝廉)”(《漢書·武帝紀》)。以后郡國每年都要向上推舉孝廉,察舉制正式確立。漢武帝還令公卿、郡國舉秀才、賢良方正、文學等,這些察舉屬于特科,若干年才舉一次。被推舉者到京師,經過考核后,任以官職。②征召。這是以皇帝的名義,選拔地方上一些有名望的人士入京任官。漢武帝即位初年曾征召了一批社會名流,如著名儒者申公、辭賦家枚乘等,以后相沿成例。與此相配合還有天下吏民可通過上書獻策獲取官位。③從博士弟子中選官。漢武帝在長安城外為博士弟子興建太學。博士弟子共50名,由太常從民間18歲以上儀表品行端正的人中間選擇,入學后免除本人徭役,隨博士受業。還由郡縣選擇若干人亦入太學一起學習。學習一年期滿,通過考試,成績合格,按等第任官,不合格者退回原地。漢武帝還下令在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選官制度的改革,使大官僚、大富豪子弟壟斷官位的局面有所改變,普通地主子弟,甚至少數出自社會下層的人,也有做官的機會,這就擴大了西漢統治的社會基礎。漢武帝通過各種途徑,不拘一格地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漢書·公孫弘卜式寬傳》贊總結道:“是時,漢興六十余載,海內艾安,府庫充實,而四夷未賓,制度多闕。上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輪迎枚生,見主父而嘆息。群士慕向,異人并出。卜式拔于芻牧,弘羊擢于賈豎,衛青奮于奴仆,日出于降虜,斯亦曩時版筑飯牛之朋已。漢之得人,于茲為盛。儒雅則公孫弘、董仲舒、寬,篤行則石建、石慶,質直則汲黯、卜式,推賢則韓安國、鄭當時,定令則趙禹、張湯,文章則司馬遷、相如,滑稽則東方朔、枚皋,應對則嚴助、朱買臣,歷數則唐都、洛下閎,協律則李延年,運籌則桑弘羊,奉使則張騫、蘇武,將率則衛青、霍去病,受遺則霍光、金日,其余不可勝紀。是以興造功業,制度遺文,后世莫及。”
漢武帝削弱王國勢力
吳楚七國之亂平后,漢景帝將王國任用官吏的權力收歸朝廷,“令諸侯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漢書·百官公卿表》),漢武帝繼續這一做法,又取消王國郎中令。至此,王國治權雖減少,而擁地仍廣,依然成為對西漢朝廷的威脅。為了進一步削弱封國勢力,主父偃向武帝建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愿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史記·平準侯主父列傳》)武帝采納他的建議,于元朔二年(前127年)行“推恩令”,下詔“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號名”。(《漢書·王子侯表》序)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按照漢制,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推恩令下后,王國紛請分邑子弟,“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武帝以后,王國轄地不過數縣,其地位相當于郡。這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進一步解決了。諸侯王問題解決后,全國還有列侯百余。漢制每年八月,舉行飲酎大典,諸侯王和列侯獻“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兩成色不足為名,削奪一百零六個列侯的爵位。其余列侯因各種原因失爵的還有不少。
漢初強大的諸侯王都大量招致賓客游士,扈從左右,其中有文學之士,有儒生、方士、縱橫論辯之士,還有敢死的所謂“豪桀之士”。他們在諸侯王策劃反漢時都充當助手和死黨,所以武帝力加壓制。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被告謀反,武帝于元狩元年(前122年)下令盡捕其賓客黨羽,牽連致死的達數萬人。接著,武帝頒布“左官律”,規定王國官為“左官”,以示歧視。又頒布“附益法”,限制士人與諸王交游。從此以后,“諸侯惟得衣租食稅,不與政事”,其中支脈疏遠的人,更是與一般富室無異了。
漢武帝進軍南越
武帝時,東南地區居住著越(“越”亦作“粵”)族,包括閩越、東越、南越。閩越王無諸,越東海王搖,都是越王勾踐的后代。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兵發兵圍東甌(東海王所都,在今浙江永嘉)。武帝遣莊助發會稽郡兵浮海救之,未至,閩越退兵。東越請舉國徙中國,乃悉遷其眾四萬余人處江、淮間。建元六年,閩越王擊東越,武帝發兵救助,兵未逾嶺,閩越王弟余善殺王以降。漢先后立無諸孫繇君丑為越繇王,又立余善為東越王。至元鼎四年(前113年),南越相呂嘉反,余善上書請以卒八千人從漢軍擊呂嘉,后又暗中遣使勾結南越。漢攻下番禺后,余善又反。武帝派韓說、楊仆等分別從海路、陸路進擊。元封元年(前110年),漢軍各路均入東越,余善被越繇王居股等所殺,漢朝將東越居民徙居江、淮間。江、淮間的東越、閩越人從此逐漸與漢人融合。建元三年(前138年),閩越王派兵擊南越,武帝命嚴助率漢軍解除了閩越對南越的威脅;六年,嚴助又受命出師南越,南越王派太子嬰齊宿衛長安。后來嬰齊之子趙興繼為南越王,上書武帝,“請比內諸侯,三歲一朝,除邊關”。南越相呂嘉起兵反,殺趙興、太后以及漢使終軍等。元鼎五年(前112年),路博德、楊仆等率漢軍攻入南越,招納越人,奪得番禺,俘呂嘉等,越人貴族很多人受漢封為列侯。南越的桂林監居翁,也諭告西甌四十余萬口,一起歸漢。漢以南越、西甌及其相鄰之地立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九郡。
漢武帝的尊儒尚法
尊儒尚法是漢武帝統治國家、駕馭臣下的根本政策。這是西漢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的結果,即把提倡仁義德治與依靠嚴格刑罰二者結合起來。尊儒與明教化相通,所謂明教化,即通過倡導、勸勉的手段,統一人們思想,形成忠于封建王朝、恪守封建綱紀倫常的社會風氣。“尚法”,即對違法者要嚴治。“尊儒”與“尚法”相結合,這就是武帝統治思想的特點。
劉秀以“柔道”治天下
劉秀稱帝后自詡“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他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減輕賦稅,廢止地方兵役制,興修水利,裁并了四百多個縣,精簡官吏,并在中央加重尚書職權,在地方廢除掌握軍權的都尉,以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劉秀加強中央集權
劉秀建立了一個比西漢還要專制的政權。他給功臣們以爵位和封地,但不給他們政治權力。他把原來在內廷處理文書的機構尚書臺提高為皇帝直接指揮下的決策和發號施令的機構,設尚書六人,分掌全國政事。尚書官位低微,但“天下樞要,在于尚書”,職權極為重大。他撤銷了西漢設立的丞相,而代之以沒有多大實權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 。他又提高刺史的地位,使刺史對郡國的參劾,可以隨時派員入奏,不經由三公的案驗而直接由皇帝作出決定。
豪強地主
戰國以來,地主階級中形成了發家致富的豪強地主。豪強地主,大體分兩類,一類以經營土地為主,在朝廷有官爵,稱為“上層豪強”;一類以經營工商業為主,兼營土地,被稱為“下層豪強”。秦漢都不允許下層豪強做官,下層豪強在社會上也不被人尊重。西漢地主階級分為無市籍與有市籍兩部分。無市籍地主有做官吏的權利,有市籍地主不得做官吏甚至法律上不得占有田地。這兩種地主雖然都有大小豪強,但從政治地位說來,無市籍豪強是上層豪強,它的最高級是貴族和大官僚;有市籍豪強是下層豪強,它的最高級是大商賈。政治上上層豪強排斥下層豪強。經濟上兩種豪強有相同之處,就是上層豪強也經營商業,下層豪強也兼并田地;他們又有相互聯系之處,就是下層豪強向上層豪強納賄取得政治上的保護。漢光武帝封功臣三百六十五人,封外戚四十五人,與宗室王侯合成一個豪強集團。朝廷用人,主要從這個集團中選取。東漢皇室宗室的男女嫁娶,大體也不出這個范圍。皇后、皇太后的母家常是這個集團中最有勢力的一家。東漢后期,政權常常落入外戚手中,外戚成為無市籍大地主,也就是上層豪強的政治代表。公元88年,漢章帝死,漢和帝繼位,竇太后臨朝,外戚竇憲總攬大權,事實上竇家掌握皇權,不取得豪強的默許是不行的。竇太后讓出鹽鐵大利換取豪強對竇氏政權的默許,從此豪強實力大增,政治上的野心也隨之加強。
徒附
東漢后期世家豪強屬下的一種依附人口。《后漢書·仲長統傳》載:“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注:“徒,眾也;附,親也。”
原文: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疆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后漢書·仲長統傳》
釋文:光武帝怨恨數代(皇帝)失落大權,氣憤臣下竊取權利,以矯枉過正方法,行政大權不下放,雖然設置三公的位置,但國事都歸尚書臺。從此以后,三公的職位,只是備員而已。
原文:防兄弟貴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資產巨億,皆買京師膏腴美田。
──《后漢書·馬援傳附馬防傳》
釋文:馬防兄弟地位極盛,奴婢各有千人以上,資本財產多以億計,都買京城大量肥沃田地。
原文:(竇)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主逼畏,不敢計。……后發覺,帝大怒,召憲切責,曰:“深思前過,奪主田園時,何用愈趙高指鹿為馬?久念使人驚怖。……今貴主尚見枉奪,何況小人哉?”
──《后漢書·竇融傳》
釋文:竇憲自恃在宮廷中的權勢,用低賤的價值奪取沁水公主的田地。公主害怕,不敢與他爭奪。……后來,漢和帝發覺此事,極為憤怒,召竇憲痛加斥責,說:”你要深思以前過錯,奪公主田地時,怎能超過趙高指鹿為馬的手段?多想就使人感到害怕。……現在尊貴的公主尚且受屈被奪,何況一般無權無勢的人呢?”
原文:黃巾既作,盜賊糜沸,郎中中山張鈞上書曰:“竊惟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宜斬十常侍,懸頭南郊,以謝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須師旅而大寇自消。”
──《后漢書·張讓傳》
釋文:黃巾起義開始后,參加者很多,郎中中山人張鈞上書道:“我認為張角之所以能興兵作亂,成千上萬人樂于追隨,其根源在于十常侍發派自己親屬黨羽霸占各州郡官職,奪取錢財,侵害百姓,百姓的冤屈無處訴告,所以圖謀違法,聚集造反。現在,應該斬十常侍,將其頭懸掛示眾,向百姓道歉。然后再派使者向天下公布。這樣即可不派軍隊進剿,造反之事會自然消失。”
【附】閱讀與思考提示
西漢初年,由于秦的暴政及秦末農民戰爭的影響,社會經濟出現凋敝景象。恢復、發展封建經濟,成為鞏固統治的當務之急。文帝即位,繼續實行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符合客觀實際需要。在措施上,他重視發展農業,寬刑薄賦,提倡節儉,這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使西漢國力日漸強盛,為武帝時期實現大一統奠定了物質基礎。
北京服裝學院附中 冉晶
新疆烏魯木齊鐵一中 沈喻星
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國古代史》(選修)全一冊教師教學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