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如果非要在港片黃金年代上加一個期限……


大概每一個70、80后都是看著港片長大的,對香港電影有著特殊的感情。隨著90年代后期港片沒落,多年來“港片已死”一直是經久不息的論調。如今香港回歸已20年,足以讓我們看清楚這些年來香港電影的發展變遷。曾經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確實是過去式了,但香港電影的基因融入到了內陸市場,一起創造了華語電影新的輝煌。

第一個十年(1997-2006):探索前進


1、

1997年,香港回歸。

2015年上映的電影《夏洛特煩惱》中展現了當年香港回歸的一幕。這部成本僅幾千萬的喜劇片是中國電影史上性價比最高的電影,恐怕沒有之一。最終票房過14億,至今仍列中國電影歷史票房榜前十。

《夏洛特煩惱》影片中反映香港回歸的一幕(圖/騰訊視頻)

回到歷史上的1997年,中國電影市場卻是一片愁云慘淡。當時內陸市場就不用說了,曾經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也已是過去式。

1992年是香港電影的巔峰,此后港片產量和票房同步逐年下滑。從下表可以看出,整個90年代,不論是在香港市場還是在包括臺灣東南亞的海外市場,港片票房逐漸式微。與此同時,以好萊塢大片為首的外片票房逐年增加。


面對市場這種斷崖式的變化,每一個香港電影人都在問,怎么辦?

答案是,向北看。

2、

其實香港電影能夠在80-90年代出現盛世,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是擁有包括臺灣、東南亞在內的市場。否則,光靠人口不到700萬的香港本地市場,無法養活整個香港電影工業體系。多年來,海外市場票房一直高于香港本地市場。港片之所以沒落,失去了海外市場是一個重要因素。至于原因,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香港電影需要北上,恰巧內陸市場也需要港片。

曾經紅火的內陸電影市場也是在1994年左右陷入低谷,年票房不足10億人民幣。為了救市,有關部門決定“每年引進部分世界優秀電影”,好萊塢大片正式登場,港片也隨之而來。成龍《紅番區》1995年春節首先上映取得近億票房,此后一年一個,《簡單任務》、《一個好人》都取得了票房成功,也建立了中國最早的賀歲檔。

成龍電影《紅番區》是在內陸上映的第一部港片,票房近億。(圖/時光網)

1997年香港回歸,引進香港電影的速度開始加快。

1998年香港票房冠軍《風云》隨著這股春風順利上映。此后,更多香港電影開始進入內陸市場,并都取得了不錯票房,甚至可以說成為市場主力。說起來,玩商業片,內陸正統學院派畢竟玩不過在市場上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香港“盡皆癲狂”派。

舉個例子,2001年上映的《我的兄弟姐妹》。主演梁詠琪不過是香港電影工業體系里一個相對平庸的演員,論票房號召力和名氣,比她大的多了去。但是,這部電影取得2300萬票房,當年票房榜排名第6,國產片里排第3??梢韵胂?,香港電影人在內陸市場有多大號召力。當時除了馮氏喜劇以外,那些賣座電影大多是香港電影?!段业男值芙忝谩泛推渌燮煌@是一個內陸背景故事,更容易為內陸觀眾接受。所以,香港電影人真的很聰明,他們一早就摸索出了正確模式。

3、

2002年是個里程碑年份,經過幾年耳濡目染香港電影商業模式之后,內陸電影人開始有樣學樣。這一年張藝謀的《英雄》吹響了中國電影市場化浪潮的號角,國內也正式開始實行院線制,此后陳凱歌等學院派也紛紛開始玩起商業片。2003年CEPA協議(全稱為《內陸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簽訂,正式進入內陸與香港合拍片時代,內陸和香港電影的合作邁入高峰。

在那幾年港片也暫時走出90年代后期的低谷,涌現了《無間道》、《功夫》、《黑社會》系列等一批口碑票房均不錯的優秀電影。我稱之為香港電影最后的余暉。為什么是最后的余暉?因為這些電影依然是香港黃金時代那批人拍攝,講述的也是香港故事,還保留了黃金時代的港味。

當然這些電影大多以合拍片身份在內陸上映,享受國產片待遇。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當時的內陸市場彌補了香港電影失去的臺灣、東南亞市場,補全了曾經黃金時代香港電影需要的市場基礎,這才實現了港片的回光返照。

周星馳、徐克、陳可辛,包括從好萊塢歸來的成龍,紛紛北上試探摸索新的市場。當時對于大多數香港電影人來說,一面堅守香港陣地,一面又能夠進入內陸市場,二者兼顧,是最好的生存模式。

如果內陸市場一直像曾經的臺灣東南亞市場那樣,作為香港市場的補充,大概香港電影會找回曾經的榮光,繼續作為華語電影中心。

但這必須有一個前提,就是內陸市場要維持在年票房20億左右,不要超出香港市場太多。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剛好是香港回歸十年。

2006年內陸電影市場票房超過26億,徹底把香港市場拋下一個身位。此后內陸市場開始井噴,直到2010年突破100億。

中國電影年度票房增長曲線圖

所有人都意識到,一個全新的時代要開始了。

第二個十年(2007-2017):全面融入


1、

從2007年開始,局勢已很明顯,內陸電影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電影市場騰飛已勢不可擋,華語電影的中心將毫無疑問轉向內陸。

經過最初的試探,周星馳、陳可辛、徐克開始融入內陸市場。他們相繼推出新的作品,不同于以往的香港電影拍片模式,無論是《長江七號》,還是《投名狀》和《狄仁杰》,統統是內陸資金、內陸取景,并大量使用內陸演員。

周星馳的《長江七號》是其第一部內陸背景電影,此后周星馳電影甚少香港色彩。(圖/時光網)

成龍自好萊塢歸來,完成《寶貝計劃》和《新警察故事》后,也一頭扎入內陸市場。

香港電影人的融入過程,或多或少都走過一些彎路。徐克的《七劍》和《女人不壞》,陳可辛的《武俠》,都算是具有探索性質的電影。成龍直到《十二生肖》才找回在內陸市場曾經的票房地位;王晶和周潤發最后還是憑借賭片取得了票房成功。

但不管怎么樣,香港最頂尖的電影人才,最后大多徹底融入了內陸市場。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香港電影二線梯隊也不甘落后。曾經一直在動作片中給李連杰打下手的甄子丹,最終憑借葉偉信的《葉問》系列躋身一線動作明星;至于一直給甄子丹打下手,最終憑《戰狼》翻身的吳京,本身就是從內陸去香港發展的動作演員。

陳嘉上借執導《畫皮》也在內陸市場站穩了腳跟,就算是一直不太成功的林超賢,去年也終于憑借《湄公河行動》打出了一番天地。

香港老一輩著名電影人,要算杜琪峰比較特殊。雖然他也拍過《毒戰》等幾部試水內陸市場的電影,但其身影始終沒有跨過來。

香港新生代的導演里面,有點前途的也都在內陸市場發展。在《西游除魔》中給周星馳打下手的郭子健,得以執導即將在暑期檔上映的《悟空傳》;鄭保瑞則獲得了執導兩部《西游》系列電影的機會。

曾經的香港,匯集了全球華語電影人,徐克并非香港人,李連杰等人是從內陸去往香港發展,李小龍、陳可辛等則是從美國學成歸來。時移勢遷,華語電影中心已經北移。

2、

香港電影人如此大規模融入內陸市場,到底給中國電影帶來了什么?

他們帶來的并不全是好東西,像劉鎮偉這樣沒有節操的導演,糊弄出了《情癲大圣》(2005年度票房第9)、《越光寶盒》(2010年度第21)這樣的老梗爛片;王晶的《大內密探零零狗》(2009年度第16)等爛片也不遑多讓。

但香港電影人帶來的影響,更多是積極有益的。徐克為開拓中國電影特效大片模式作出的貢獻就不必說了,《智取威虎山》還給主旋律大片打開了新思路;陳可辛的《親愛的》、林超賢的《湄公河行動》等,無不為中國電影開拓了新題材,創造了新模式。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這批電影人畢竟是久經江湖,多年來他們在片場,在電影制作的所有領域,言傳身教,為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整體提升立下了汗馬功勞。

至于在票房表現上,多年來,香港電影人參與的電影一直是華語電影的票房主力。

我在《比成龍老了更可悲的是,沒有下一個成龍》一文中就指出,后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真正建立起票房號召力的內陸電影人,嚴格說起來,就只有寧浩三人組和烏爾善。

相比在商業市場摸爬多年的香港電影人,內陸背景的導演大多數還是顯得太學院派。張藝謀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雖然他的電影鏡頭畫面等各方面都無可挑剔,但講故事的能力一直是其短板。其他有點名氣的導演,像《老炮兒》的管虎、《北京遇上西雅圖》的薛曉璐、《烈日灼心》的曹保平、和成龍合作多部電影的丁晟,基本都是出身于北京電影學院,甚至現在還是北電的老師。學院派導演能力肯定是頂尖,但對商業類型片的理解恐怕就稍遜一籌。而中國目前最缺的,就是商業類型片。

內陸學院派導演群像,和香港導演相比觀眾們都知道他們是誰嗎?

翻翻目前中國電影歷史票房排行榜,前5名有4部離不開香港電影人的影子,前10名有6部是香港電影人主導。

假如沒有香港電影黃金年代培養出的這批優秀電影人,假如他們沒有進入內陸引領華語電影商業類型片,光是靠內陸成長的電影人來面對好萊塢大片,市場早就淪陷了。還談什么國產片票房能占據半壁江山呢?

所以,在談到港片已死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堅定地認為:港片并沒有死,相反,香港電影遺留的優秀種子在內陸重新生根發芽,一起創造了華語電影新的輝煌。

3、

2003年簽署的CEPA催生了香港和內陸合拍片,為兩地影人合作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當時,合拍片拓展了兩地電影市場的空間,吸引了香港電影人北上拍片。

如今香港回歸已20年,很多事情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果你只看陳可辛的電影《親愛的》,根本想不到他曾是一個香港電影導演。周星馳、徐克、成龍的電影都具有很大的格局,當我們談論他們時,我們說的就是華語電影,而不會在意他是不是香港出身。

所以,現在內陸與香港合拍片這一敘述其實有點落伍了。同樣是大中華文化圈,至少在電影拍攝方面,沒必要區分這個導演那個演員是來自香港還是內陸。

但是在香港電影界,依然還有一些人在堅持所謂的“純正港片”。尤其是香港電影金像獎,要求參評電影必須是在香港作首輪公映的“香港電影”。強調必須要有香港導演、香港公司主投或主創16個崗位滿足6個為香港居民。

我在文章《獲獎者越來越老,香港金像獎越來越封閉?》中說過,金像獎懷念過去港片的榮光,抱著“純正港片”的執念不放,固步自封,搞得金像獎影帝越來越老。

這多少有點自欺欺人。就拿憑借《踏血尋梅》獲封影帝的郭富城來說,如果他不是主演了《西游三打》和《寒戰》系列這些在內陸大賣的電影,拿到了高額片酬,又怎么有閑心去拍這么一部友情出演的小成本文藝片?他們如果只拍所謂的“純正港片”,早就餓死了。

如果當年周星馳、成龍等人沒有來到內陸發展,會怎樣?這肯定是他們個人的損失,當然也是中國電影的巨大損失。

但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歷史潮流,浩浩湯湯,只能順應歷史進程而不是逆潮流而動。歷史就是這么有趣,恰好香港電影8、90年代培育了一批優秀電影人才,恰巧后來香港電影市場沒落,恰巧內陸市場開始復興,這批優秀的香港電影人簡直就是為內陸電影市場復興準備好的一樣。

20年來,香港電影作為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的先行者和試驗田,取得了很大成績,后來把先進經驗帶入內陸,全面融入華語電影市場,為華語電影起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香港電影是這樣,香港經濟社會的未來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我們的青春回憶,興盛半個世紀的香港電影是如何輝煌和沒落的?(下)
香港電影票房史:成龍隱退,周星馳獨占3部,古天樂成票房霸主
港片黃金年代過后的“失控” 各方唱衰卻未來可期
《掃毒2》超越《無雙》,港片新紀錄!劉德華加古天樂就值13億
周星馳的孤獨:獨自捍衛港片最后一絲榮光!
星爺的好時光:上半場在香港,下半場在內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等县| 崇阳县| 靖安县| 宁化县| 临朐县| 苏尼特右旗| 邢台县| 沽源县| 元谋县| 温州市| 孟州市| 长泰县| 田阳县| 清徐县| 原阳县| 昭通市| 东光县| 八宿县| 深泽县| 鄢陵县| 瑞昌市| 海兴县| 香河县| 泰兴市| 淮阳县| 象州县| 紫阳县| 民和| 五家渠市| 淳安县| 万全县| 米泉市| 衡水市| 镇巴县| 炉霍县| 梁河县| 岗巴县| 泾阳县| 井研县| 黔西县|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