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你的問題本身,指向是不清晰的:“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我們將來一出校門大概只能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工作”。都是你提的問題,到底哪個是你要追問的?簡單說,二者的共同點,都是從事“人的工作”。不同點是,心理咨詢師要比人力資源工作對自身的要求或者心理素質要更“精高”一些。
回答——王智
謝謝這位“學心理學”的同行提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因為這恐怕是許多學心理學專業的學生,以及想轉行做“心理咨詢師”職業的人的共同困惑。
我覺得先得認清“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的工作內容、工作方式和內涵意義,再比照這個職業的需要,以確定自己的內在需求和它的距離。然后,才是談怎樣實現做好這一職業的方法或策略。
就“應用心理學”來說,是一個應用型的交叉學科,什么意思?即是跟什么都沾點邊,卻不甚了了,這也許時下許多熱門專業的困惑:學的也雜,應用的也廣,似乎任何工作任何領域都和心理學挨邊,卻從未“唯它是舉”。相對來說,心理咨詢專業或職業就“明確”多了——即是服務于人心的“助人”工作。
我暫且假定你的目標是要畢業后從事心理咨詢職業吧。心理咨詢師的價值意義我毋庸贅言。我想強調的是心理咨詢職業的能力要求或素質標準有三大要件。
心理咨詢師職業素質=對人性的熱情(A)+相對健康的人格(心理健康)(B)+必須的知識(C)。
要件A、對人性的熱情。
對人的內心充滿好奇心和悲憫心,并且相信人性是積極的、善良的,信任人可以通過學習和反思而更負責任、更有能力去面對人生的困境和挑戰。或許這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最重要的“軟件”了。為什么將它排在第一的位置,因為這是“首要”的要件。要達成這首要的要件,須要你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的想象力,培養對生命和任何事情的好奇心。簡單說,就是不以簡單的對錯的價值標準去評判人的行為;學習“標注”與“欣賞”人的行為背后的善意動機;以及相信人及世界的有更大的豐富性與可能性。
要件B、相對健康的人格。
佛學里有談到助人者的心理狀態為“慈悲而不沾身”。這句話相當的精到。如果一個心理咨詢師,不能先“自我的成長”,完成自己內心旅程中的痛苦、壓力及創傷經歷;換句話說,他(她)若不能時時的“活在當下”,就很難對來訪者(咨客)的內心有更人性的連結、接納、支持、欣賞和協助。他(她)或許會有自己的分別心、是非心甚至評斷心,導師無法和來訪者在當下“共情”與“同在”,從而起不到協助、陪伴來訪者穿越生命傷痛的歷程,達到健康的未來。一句話概述,心理咨詢師的健康體現為:活在當下+開放包容+積極希望。
要達到“相對健康的人格”,需要我們積極參與成長型的心理學體驗式的訓練,尋求到安全、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去直面內心的“幽暗面”和“脆弱面”,在導師的引領和同學的支持下,“轉化”那些“幽暗”和“脆弱”包裹的“生命的潛能”。當然,須要指出,未必任何的學習主題或課程都適合你。也沒有所謂“客觀的標準”,惟有——感覺到自己想去學習的熱情,足也。
要件C,必須的知識。
為什么“知識”放最后一條呢?因為知識相對容易獲得,具體有框架,不似前面二者“務虛”;再者,這里的知識是“必須的知識”,而非“全部的”、“所有的”知識。要知道,一位優秀的心理學博士未必是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原因是二者的內在要求和現實需要大相徑庭。前者是頭腦的、邏輯的、抽象的,后者是當下的、感性的、互動的。所以,要成為合格的心理助人者,自然不需要你博覽群書,而有些知識和概念是必須要掌握的。否則,你會一腔的熱情吸引來精神分裂患者求詢,那時,惟恐不能助人反要傷己。關于“必須的知識”的范圍(可參照《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考試指南》的建議)。
最后,羅嗦一句,按照目前學校心理學體系和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考試培養出的“專業人士”,或偏重于“要件C”的考核,而嚴重的忽略或缺失“要件A”和“要件B”的訓練。可想,這樣的專業人士,前者或許可以成為專業的心理學研究人員;后者更可怕了,“速成的心理專家”將令人汗顏。
因而,可以斷言,中國職業心理咨詢師的培養之路,將很漫長,卻充滿美好的希望。
祝你心理學的職業道路越走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