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是東亞大陸文化的宗邦,四鄰諸國,皆受影響,越南亦然。
今天的越南在歷史上是被分成三個地區的,一是最南的湄公河三角洲,一是中越(差不多今天的順化到芽莊一帶),最后是順化以北以紅河三角洲為中心的北越。中國五代之前,北越由中國政權直接管轄,宋元明清時,北越王國在大多數時間里對中原的政權一直是藩屬國的身份。
秦朝的征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華夏地區。當時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越南一帶,部落極多,各自為政,沒事互毆,從未統一,史稱“百越”。
北胡、南越從來都是中原王朝的大患,始皇帝滅了六國,定了匈奴,修了長城,北方問題搞定了,開始考慮對“百越”動武。經過六、七年的大戰小戰,終于橫掃百越夷人,把越南境內的雒越人也收拾了,將秦帝國版圖擴大至此。隨后派了50萬秦軍和隨軍民夫進入五嶺以南的山越部落區,順利地控制當地并建立了郡縣政權,并將越南北部歸屬于象郡管理,所以說秦是第一個征服北越的中國政權。
后來秦朝將滅亡時,統治南海等三郡的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于約公元前203年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漢代的武功
在南越武王立國的第二年,劉邦的漢家店也開了起來。
公元前196年,劉邦頒布詔書,封趙佗為“南越王”,并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國,讓他勸說趙佗歸屬漢朝。
趙佗接受了劉邦賜給的南越王印章,對漢朝稱臣,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外臣”。就這樣,劉邦通過和平方式使南越國歸順漢朝,避免了南越國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此后一段時間,南越國和漢朝一直互派使者,并在邊境開放市場貿易,“兩國”也就和平相處了一段蜜月期。這段蜜月期的期限說短不短說長不長,期限一百年。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兵攻破南越國,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后,終于被漢朝消滅了。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國后,將南越國領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實施直接統治。
此后,越南北部地區在長達1000多年時間內,都成為中原王朝管轄的州、郡、縣行政區,漢代稱為交趾,在越南史上也被稱為“千年郡縣時期”。
這里絮叨一句閑話,在三國的吳國、南北朝和隋朝統治交趾期間,越族人一再發生暴動,唐朝重新平定當地并改名“安南”,公元679年設安南都護府于河內,“安南”即由此而來。
越南的“獨立”
唐末藩鎮割據,政局混亂,出生安南鴻州的豪強曲承裕,趁著靜海節度使獨孤損被流放到海南島的機會,自稱了靜海節度使,著手治理安南,唐朝被迫承認既成事實,在公元906年只能“任命”他為靜海節度使。越南史書上稱曲承裕令越南擺脫了枷鎖,因而是“民族獨立的奠基人之一”。
唐朝滅亡后,是分裂戰亂的“五代十國”時期。安南節度使曲氏集團也割據當地,不過又一度被立都廣州的南漢國控制。不久,安南節度使吳權指揮當地軍隊在白藤江上打敗了南漢國軍隊。取得這個“白藤江大捷”后,938年,吳權廢除了中原王朝任命的節度使職務,自稱為王。
北宋開寶二年(968年),吳朝被丁部領建立的“大瞿越國”(故也稱丁朝)取代。丁部領是楊廷藝牙將丁公著的兒子,對北方只稱大勝王,在內部卻已經稱起了皇帝,叫“大勝明皇帝”,建國號“大瞿越”,這等于宣告了越南的正式獨立。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李公蘊奪權,自稱留后,遣使進貢,被宋真宗封為交阯郡王,此為李朝之始。中越之間從此確立起長達1000多年的藩屬關系,一直持續到1885年清朝和法國簽訂《中法簡明條約》,大清王朝終于失去了對越南的宗主權,越南真正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
元明清時期的中越關系
元朝的蒙古鐵騎是一支幾乎征服了全部亞歐大陸的草原鐵騎大軍,令歐洲人也聞風喪膽。但是,當他們來到亞洲大陸南端的一個小國家時,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敗。這個國家就是越南。
蒙古(元)曾對越南發動了三次征服,分別在1257年至1258年,1284年至1285年,以及1287年至1288年。打來打去,最后因忽必烈的突然去世而終止。史太Long哥想,要是忽必烈再活幾年,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說不定真將越南征服了。
明朝時期,黎季楚篡權,建立大虞國。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派兵滅掉了黎氏,駐軍安南;永樂五年(1407年),永樂帝改安南為交趾,并設置了布政使,對越南實行了直接統治,使之成為了中國的一部分。于是自漢唐之后,安南又一次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但好景不長,趁著永樂帝尸骨未寒明宣宗登基不久,1428年,黎氏將明軍趕出安南,建立大越國(黎朝)。從此,中國再沒有直接管轄過安南地區了。
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法國傳教士幫助阮福映建立了阮朝,定都順化(今河內)。1803年,清朝嘉慶皇帝詔改安南為“越南”,命廣西按察使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越南向清朝稱臣。越南這個名字也就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