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校花說:每每和朋友們談論起未來,大家一致的口徑都是 “迷茫”。不知道該找什么樣的工作,不知道去哪里找自己的伴侶,不知道未來會不會讓自己滿意,不知道現在的選擇會不會讓自己后悔。
但是我們其中一定有一些人,多少已經想明白了一些事。看他們生活的如此從容,似乎 “迷茫” 并不存在于他們的辭典里。
今天我們選了一篇雅君的文章,讓她帶著我們去看看那些少數人是如何生活,以及他們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的。
▲ ▲ ▲
我經常收到讀者來信,其中有過半數的信,都在問同一個問題:
我現在二十幾歲、三十歲,在這個年紀,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好什么,很迷茫,生活好像也沒什么希望。我該怎么辦呢?
嘿,我又不是你,我怎么知道你該干什么?我對自己該干什么能干什么,都沒完全搞清楚。一邊摸索行動、一邊反思修正呢。
但我可以跟你分享,我這些年通過觀察我欣賞的人(不想用成功人士,是因為我對成功的定義和大眾的定義不一樣,但這些人在其他人眼中也都活得挺成功)的人生活法,以及自身實踐,找到的一個人生真相。
你如果真的知道并去實踐這個真相,你的生活會發生很不一樣的變化。
這個真相就是:
YOU ARE WHAT YOU LOVE 。
你愛什么,你就是什么。你的人生是由你所愛的一切所定義的。
如果你希望真的活出自己,那你就要好好去愛你所愛的一切。
你要投入時間、金錢、精力,千萬不要吝惜。因為你為所愛去行動去付出的過程,就是你發現自我,投入自我,創造自我的過程。
打個粗淺的比方,生命最初的狀態,都是埋在淤泥里的。別人看不見你,不知道你很正常,因為你真實的、閃閃發光的樣子被泥包裹住了。
每一次,你為你愛的人和事花心思、花力氣,都會把你身上的淤泥沖刷掉一些,讓你本來面目清晰一些。
越用力的人身上淤泥越少,越閃光,TA更容易了解對自己本來應有的樣子是什么,其他人也容易看到TA,更好的是,TA的同類越容易循著光亮找來,和TA匯合,彼此照耀。
越惜力的人身上淤泥越多,越陷在泥潭里,自己都看不清本來面目是什么,別人就更無從得知了。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會說,道理我知道了,但是我所愛的,別人并不理解、不接納。
那我還要去做去投入嗎?
當然要!
不管你所愛的 TA 們在別人眼里,是不是一文不值 、莫名其妙、耽誤時間、浪費生命,你都要用行動去愛啊。
還記得我在前面說的嗎?YOU ARE WHAT YOU LOVE 。
如果你否認了你內心真實所愛的一切,不敢承認你真的愛什么,在意什么,你所愛的人和事會在你的世界枯萎、消失,真實的你也會隨著枯萎、消失了 —— 你是在自殺,你殺死了真實的自己。
你殺了TA,然后偽裝成另一個人,另一個根本不是你的人,另一個和所謂的“正常人”一樣的人,繼續活下去。
你裝得再好,騙得過他人,騙不過你自己。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你會被愧疚、后悔、遺憾追得無路可走。那個被你殺死的自己會冤魂不散地跟著你,一遍一遍地問你:
為什么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為什么不和喜歡的人在一起?為什么要活得和其他人一樣?為什么不去做自己?
你是愿意承受被這種做不了自己的悔恨所折磨,還是愿意給自己一個機會,投入所愛之事試一試?
你說不去做,是因為怕別人不接受。但別人不理解、不支持、不贊成不是再正常不過嗎?
他們又不是你,他們怎么知道,你愛的那件事,那個人,對你而言,意味著什么。怎么清楚,你身上究竟有多大能量可以燃燒。
朋友 Scarlett,在廣告公司做銷售,做得風生水起,卻激流勇退,決定創業,投身餐飲。她父母對此強烈反對,Scarlett 一意孤行,大半積蓄都投入到了店里。
第一年,一分沒掙,到年底,第二年的房租都交不出來。父母反對的聲音更大,更理直氣壯。
她也沒吭聲,私下找朋友借了 20 萬,交了房租和工人工資,繼續做。這一年她過得辛苦無比,但店也走上了正軌。
去年,她開了第二家店,裝修更好看,菜品更精致,賺的錢自然也更多。
這次開新店,她又借了 50 萬。父母照樣反對,她照做不誤。
有次閑聊,我問她,為什么敢在家人反對的時候繼續前行?
她笑笑說:
因為我很清楚我的能力和偏好。這個世界上有人適合上班,有人適合創業。我一定是后者,我愛冒險,抗壓強,不服管、主意大,這種性格在公司里未必受歡迎,很難成為模范員工,但我去創業,這就是我的優點。
而在創業路上,我選擇做餐飲,也是掂量過自己能力的,首先我喜歡美食,其次這事入門門檻低,只要你人不笨、肯鉆研、能吃苦,就能做好。就連第一次賠錢都在我預料內,我很清楚,第一年店里方方面面都需要磨合,這一年我就是去交學費的,賠錢是正常的。上正軌之后,肯定會賺錢的。
我是借錢創業,但這并不冒險,因為我借的數目都是我一定能還得起的,只是我往年收入的一小部分。我設想過了最壞結果,就是我回去繼續做老本行,做廣告銷售,以我之前在業界累積的口碑人脈資歷,也能賺到足夠多的錢還款的。
我比我父母更了解我自己,父母和我的價值觀、眼界也都不一樣。尤其是在我還沒有做出成績的時候,他們會反對很正常。他們反對他們的,我做我的唄。當我借50萬開第二家店的時候,父母反對聲音就比第一次小了,因為之前的成功,已經證明了一點我的能力了。
如果她聽父母的話,現在還在廣告公司里拿固定工資,日夜加班,卻覺得自己不屬于這里,一次又一次在腦海中勾勒 “創業計劃”。
如果她聽父母的話,她不會變成現在這個在北京開了好幾家超人氣餐館的帥氣老板娘。
我還有個朋友,當年在學校學的是民族舞,畢業后,想繼續深造,多學幾種舞蹈。但父母覺得沒必要,讓她別學了。
最穩妥的辦法自然是先工作,賺到錢之后,再去學。但是她一點都不想等。準確的說,她覺得自己等不起。
“學舞要趁早,骨骼會變硬。” 這是她的原話。
她想辦法爭取到了姐姐的同意,在姐姐那借了兩萬塊錢,報了舞蹈培訓班,把自己想學的舞蹈都學了一遍。那段日子,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在舞蹈教室里度過。跳啊跳啊跳。累,但快樂。
學完之后,她憑著對多個舞種的掌握,進了不錯的舞蹈工作室當老師。因為口碑好,學生多,收入不錯,兩年內還清了借姐姐的兩萬塊。現在她自立門戶,開了自己的舞蹈工作室。
我有次采訪老羅,那段時間他在做英語培訓,卻投了幾百萬拍了個微電影。我上來就問他:“你這么搞,不怕別人說你不務正業嗎?”
老羅的回答,我到現在都記得:“永遠不要管別人說你不務正業。因為除了你之外,沒有人知道,你的正業是什么。”
你的熱情、能力、才華所在,就是你的正業。
有人說,我也想為愛的事情付出、努力,但我不知道自己愛什么?
對此,我只想說:你有問的時間,不如去試一下。真的去做,你才知道,愛不愛,有多愛。
講個笑話給你聽吧:有個人每天祈禱彩票中獎,很多年過去了,都沒中過。有一天這個人忍不住了說 “上帝你太讓我失望了”。然后他聽到了上帝的聲音:“你想中獎,你得先去買張彩票啊。”
你要想找到內心所愛,你得先去做那些你感興趣的事啊。
5 年前,我在成都旅行,認識了朋友 ZT。他那時候在廣告公司(怎么又是在廣告公司,寫到這里,我發現我朋友里在廣告公司上班的人真多)做錄像師,給人拍視頻廣告。工作重復度很高,時間久了,就很無聊。
那時候,他覺得自己可能喜歡攝影。先是拿手機拍,他發現抓拍生活瞬間,記錄閃光一刻,很好玩。
上癮之后,他想買相機,系統學一學攝影,好好拍。動力很簡單:“拍出好片子,就很開心呀。”
但當時他剛工作,日子過的緊緊巴巴,手頭真沒什么錢。他找朋友借了 6 千,加上自己之前一點點存的 6 千,豪擲一萬二,買了人生第一臺全畫幅單反。視若珍寶,每天拿著相機到處拍,給朋友拍,給路人拍,給認識、不認識的人拍。
拍好的片子放到網上,找人請教,邊拍邊學,在攝影的世界里,他沉迷不知歸路,生活費大多變成攝影器材費。漸漸地,開始有人找他約拍人像、拍婚禮…...
如今當年他傾其所有還借了款才買的起的單反相機因為被他蹂躪過度,已經報廢退休。他也從廣告公司辭了職,成了一個自由攝影師。
他說,辭職前,有擔心過生活問題。現在這個問題也并沒有完全解決,他還是常常會為生活煩惱呀。但是如果再選一次,還是會辭職,因為自由。
如果他當時雖然對攝影感興趣,但不跨出那一步,不去拍照,不厚著臉皮找朋友借錢買相機,不去系統學攝影,他永遠都不會知道,攝影的世界有那么瑰麗奇妙,平凡如他也可以實現夢想,做曾經向往的職業:攝影師。
有人問了,那我試了之后,失敗了怎么辦?發現自己其實不喜歡怎么辦?
那你就排除了一個錯誤選項啊。可以去做下一個你想做的事情了。要黃執中少爺的話說,人生啊,你千萬不要因為怕走錯,就沒走過。
你要敢于嘗試,在嘗試中仔細體會自身的感受和外界的反饋,再反思,決定下一步怎么走。這是你找到所愛的必經之路。
有人可能會說,“道理我都知道,但我就是會羨慕別人的安穩平靜,羨慕別人Settle down啊,就是會害怕動蕩帶來的不安全感啊。”
老實說,我也會羨慕。這種時候,我就會想起,我超酷的朋友紀尋,說過的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大多生活在穩定狀態的人并不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是他們沒有花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興趣。我現在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所走的彎路,所經歷的焦慮不安,會讓我以后的人生之路有明確的意義,所以這些努力是值得的。
我希望獲得內心的安寧,但這寧靜不會憑空降臨,只有當我打完美好的仗,跑完該跑的路之后,它才會浮現在我心頭。
順便跟你說說成功人士的真實經歷給你打打氣。
如果你去看成功人士的傳記,你就會發現,他們好像約好了似的:
在年輕的時候,都特別任性,特別能折騰,特別不安分,特別喜歡嘗試,特別 “不靠譜”,他們會依著興趣做很多別人眼里不務正業的事。
他們不會等著別人告訴他,你該干什么。他們自己到處亂走,找自己感興趣的事來做。
他們做事從來不需要別人允許,他們想做就做,說干就干,干得爽就繼續,不爽就換一個繼續。引領他們做事的是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欲,而不是別人的命令。
他們的二三十歲,都還在探索,在尋找,過著動蕩的生活,和 “定下來的生活”和 “Settle down” 沒有任何關系。
往往到了三十多歲,四十歲,甚至更晚,他們才找到了某個自己喜歡的領域,專注耕耘。
而不是像很多人以為的,在二十出頭的的時候,就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了。
比如我很喜歡的日本畫家奈良美智。他寫了本自傳《小星星通信集》,其中有講到他讀書時代做的事。
好學生看了估計會大跌眼鏡,這家伙也太任性了吧。
高中畢業后,他考上東京都內一所美術大學的雕刻系,但他沒去念。為什么?因為他認真的思考后,覺得“自己最想做的事,不是雕刻而是畫畫!”。
然后,他搬到東京一個不到 8 平米,“像隨時會被拆掉的” 木頭小隔間里,開始了一年的重考生活。為了生活,他在東京最初的兼差,是在工地扛木板。
如此一年后,,他考上了武藏野美術大學,你以為他從此就安心學習了?
Naive!
他在書中寫:
我把時間花在聽現場演唱會和去逛唱片行的事上。就這樣,完全沉浸在搖滾浪潮中,無法集中精神畫畫。比起學校的作業,更時常在公寓里一個人涂鴉,晚上在便利商店買便當,然后帶去打工,快天亮時帶著便當回公寓,隔天中午起床開始畫畫,每天都過著這樣的生活。
就這樣過了一年,突然覺得 “厭煩了這樣的生活”,于是把第二年的學費拿來當做旅費,背著大背包開始了一個人的歐洲旅行。
你沒看錯,奈良大神就是挪用學費當旅費,出去玩去了。他后來回憶說:“這趟的第一次海外個人旅行...... 我明白到 ‘這個地球上事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風俗和文化,以及宗教,而我又是如何的生活在日本的文化中,只能以日本的立場來看待許多事物’ 這件事。
這趟旅行花費了約 40 萬日幣,回國后的學費能想到的解決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轉學到學費比較便宜的公立大學。翌年,在愛知縣第二次成為大學新生。”
那時候的他一定也會遇到周圍人不解的眼光,除了 “我喜歡,我想做” 之外,他可能也找不到什么理由為自己 “不著調” 行為辯白。
但其實喜歡和想做就是最大、最正當的理由啊。你只有一直去做想做的事、喜歡的事,你才會找到那個你喜歡的自己。
奈良美智當年的那些折騰后來都變成了他創作作品的靈感,成了他獨一無二的藝術表達語言。
他在國外旅行曾看過的畫作,成為了他后來創作時的參考。他曾聽過的搖滾樂也變成了他畫中神色桀驁的小孩,告訴你要溫柔推翻這個世界。
有人說,他是天才,才有資格任性。我不這么覺得。
我覺得,這么說是顛倒了因果關系。
不是天才,才會任性。而是任性追逐所愛,才有了天才。
你得先有勇氣做自己,在喜歡的事情上大手筆地投擲時間、精力、金錢,你的才華、技能才有可能被鍛煉出來,你才能有可能成為別人眼中的人才乃至天才。
勇敢去嘗試,去找你所愛的事情吧。找到后,以十二萬分的熱情和努力,把它做到極致。
這個過程中,你自然會找到自己,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