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向家人陳述自己生活中的煩心事或者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經常忙著勸解。這些勸解不但沒有讓你豁然開朗,還讓你的情緒越來越糟,你覺得自己根本不需要勸解,你只是說說罷了,家人聽聽即可。
話雖這么說,如果你陳述完了,家人一言不發,毫無舉動,你會覺得家人沒有聽你說話。其實,你需要他們哪怕點一下頭,表示認同。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說說罷了,聽聽即可”背后,你希望的是他們理解甚至認同你的感受和情緒,而不是表達對事情本身的看法。
0
1
一、貌似很簡單的要求,卻一解難求,為什么?
是他們笨?還是我們的要求太高?還是我們誤解了理解?
所以,當我們向家人要求理解的時候,請先搞清楚我們到底要的是什么。
小A為自己被老板不公平對待而憤憤不平,向家人訴說。家人聽完后,試圖告訴小A,這些事沒有什么不公平,這讓小A感覺很糟糕。
表面上小A在陳述遇到的問題,家人給出了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希望他換個角度讓自己心情好起來。但是,小A并不領情,因為此時,他需要家人理解“被不公平對待后的憤怒”而不是討論“到底是否公平”。
可是,家人真的沒覺得有什么不公平,怎么辦?理解,到底是什么?
在類似這樣的事情中,我們都以為自己是在要求理解,而對方覺得“我理解你了啊,你的問題是什么,你的邏輯是什么,我都了解了,也在據理分析,給出了自己的見解”。你為何還說我不理解你?
理解的含義是:了解、明白。包含道理上的了解,邏輯上的剖析,說理分析和見解。理解在生活中常以問題解決的方式來進行。
所以場景經常是這樣的:我理解你的意思,理解你的情緒,但是我無法認同你的看法,正因為你的看法讓你有情緒,所以我要表達我的不同看法。
由此可見,多數人在要求理解的時候,并非要家人明白你遇到的問題;而是在要求共情,希望家人接納你的情緒和感受。
共情這個詞源于心理學,指的是心理咨詢師要深入來訪者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借助共情,咨詢師可以發現來訪者的感受與他的經歷、人格之間的關系,或者有哪些觀念在影響著他對事件的分析,有哪些不合理信念在影響著自我判斷或認知,從而發現問題的實質。促進來訪者自我探索,最終有所改變和突破。
當你要求家人“聽聽即可”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要求家人共情。
共情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即便是咨詢師,共情也是需要不斷修煉的一種能力。家人之間情感雖然更深,但是共情卻并不會更容易,甚至會更難。
0
2
二、家人之間共情為何更難?
認為家人不能理解自己,這也并非公平的說法。很多時候恰恰不是因為家人不能共情你的感受和情緒,而是他們「共情過度」。
當你陷入痛苦的時候,家人不僅看到你痛苦,而且他們自己也痛苦。比如媽媽會因為女兒的痛苦而焦慮不安,姐姐會因為妹妹受到的傷害而徹夜難眠。他們不僅可以體會,而且自己也陷入了不良情緒。所以,他們已經共情過度,即,他們也進入了你的處境,真實的感受著痛苦。
你因某事恨某人,你會發現你的家人也開始厭惡那個人,因為他們對你進行了情感卷入,陷入痛苦。而另一些時候,你恨某人,家人又極力讓你看到他的好,因為家人希望擺脫痛苦。
正因為親人之間的彼此關注,更容易受某個家庭成員的情緒影響。在這樣的情緒下,他們自然無法客觀地傾聽和幫助你。
所以,家人總是難以平靜地表達對你感受的理解。一方面,共情帶來的情感卷入讓他們承擔了過多的焦慮;另一方面,因為彼此過于關注,他們已經或多或少被你的負面情緒感染;最后,為了擺脫這種情緒,他們也急于抽離,所以表現出病急亂投醫狀的問題解決模式。
更重要的是,你就某事的抱怨會讓家人誤以為,你的痛苦是因為當前這件事引起的,所以只要這件事解決了,你的痛苦就消失了。于是,家人總是急于出手幫你解決問題,卻不知道,真相可能并非如此。陷入痛苦不能自拔的人,多數時候并非是因為事件本身。
所以,即便是家人做到了初步的共情,即,理解對方的情緒和感受;而后續的問題在于,對于負面情緒的觀念,家人之間往往無法接納。這時候,就出現了理解的困難。
0
3
三、觀念差異讓家人之間無法理解?
案例1,你的婚姻矛盾重重,讓你痛苦至極。當你向親人訴說的時候,他們總是對你各種解勸或者出主意。你很煩躁,覺得自己只是需要他們的理解,理解你的處境,理解你的為難,理解你的不得已,你并不需要他們出主意,因為這些主意你都考慮過,但是都行不通。
所以,當他們出主意的時候,你覺得他們都不理解你。
他們不是心理咨詢師,所以,在這樣的一件事中,我們要明白,家人能理解的是什么?
其實,你很痛苦,你很無奈,家人都看得到,所以,大家可以理解“你的婚姻矛盾讓你痛苦”這樣的邏輯關系。
即:家人可以理解你的痛苦感受。
因為人與人的感受是相通的,理解他人的痛苦,是多數人都可以做到的。
但是,問題進一步深入到“你的婚姻為什么矛盾重重”的時候,就出現了問題。你覺得丈夫各種不好,同時你又覺得“婚姻都這樣”(觀念),所以你“沒得選擇”(判斷),可能家人并不這么認為。
即:家人無法接受你的觀念和判斷。
是的,到了這一步,即不同觀念的沖突,就會讓我們的理解出現困難。
什么是觀念的沖突?
比如,一個女孩,她的男友忘記了她的生日,她非常難過,覺得男友不愛自己。
因為她存在這樣的觀念,即“不能忘記愛人的重要日子”,別人可能認為她的觀念并不合理,由此覺得她不該這么難過。這時候,就會存在沖突。
所以,往往因為觀念的差異,讓我們彼此之間的理解存在障礙。
案例2,你和丈夫因為誰做飯的問題吵架了,吵架后你很難過,向親人訴說。
親人可以理解的是“吵架后人都會很難過”,所以他們理解你的難過。
但是,你要大家理解你為什么難過?這個就有點難度。
“為什么”是對因果關系的探求,這就牽扯到從原因到結果之間最重要的一環,個人觀念。觀念不同,對事件的解讀不同,結果就會不同,你的因果關系在別人那里就難以成立。所以,如果他們不贊同你的觀念,表現出來的可能就是試圖勸解你調整自己的觀念。
理解與不理解,此時就在于觀念層面的相同或相異。
一旦觀念沖突,深層的交流也將終止。
那么,心理咨詢師難道不會與來訪者存在觀念差異嗎?當然不是。很多時候,咨詢的目的恰恰就是協助來訪者發現自己的觀念問題(或不合理信念)。只不過,咨詢師不急于指出和挑戰來訪者而已。
咨詢師會先嘗試理解來訪者的感受(這是共情);
比如,我想讓先生做飯,但是先生不做,所以我很難過。
這個過程需要咨詢師不加任何評判,全身心來理解來訪者“期待落空”后的難過之情。
然后,引導來訪者發現先生做飯這件事對來訪者的意義。
結果可能會發現,來訪者覺得做飯是一種愛的表現。
接著,咨詢師會協助來訪者發現這樣的關系是如何建立的。
比如,來訪者從小就有一種信念:愛妻子的男人一定會幫妻子做家務。
這樣才能一步步地深入挖掘這件事背后所隱藏的對婚姻的認知以及個人的信念。可能到最后會發現,這一切只是源于個人的深層需要:愛。
最后,咨詢師要解決的不是做飯問題,而是愛的需要的問題。最終,無論來訪者是和先生溝通成功,家務均攤;還是協商尋找了小時工;也或者因為不再把做飯與愛建立聯系從而欣然接受了做飯,總之,方法千百種,來訪者不再痛苦,就達到了咨詢目的。
而這樣的工作,家人很難做到,家人往往會直接跳到結論:你的觀念不對。
當我們覺得家人不理解自己的時候,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理解自己。可能你覺得“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我要丈夫做飯”。這只是表象。你要的是愛,你要的是“自己值得被愛”的感覺,才是問題的根本。
沒有人能命令你丈夫做飯,而只有你,才可以給自己“即便丈夫不做飯也不缺愛”的感覺。
那么,
0
4
四、怎么建立家人之間相互的理解?
作為家人:
首先要意識到,事件本身只是情緒的一個導火索,真正的情緒根源在于當事人內心觀念和深層需要。
所以,盡量不要著急解決事情本身。
再者,雖然家人已經足夠關注對方的情緒感受,但是并不接納這些情緒感受的來源,因為家人往往認為他想的是錯的,所以他才難過。然而,觀念的問題往往不是一時形成的,避免輕易挑戰觀念。
最后,我們需要學習拋開對錯,接納當事人的痛苦感受,盡量把自己對對方感受的理解表達出來,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對方感受到我們的關注和對感受的接納。不要從感受層面直接跳到觀念層面。
而作為當事人:
也要學會看到家人的努力,承認理解的困難性和親密關系中的一些局限性。
在心理咨詢中,如果咨詢師長時間暴露于某位來訪者的極端負面情緒下,咨詢師也容易產生同情心疲勞,更別說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普通家人。
共情是一個情感卷入的過程,卷入過深,容易被來訪者的情緒帶走;所以,咨詢師需要抽離,從其他角度看待自己和來訪者的關系,時刻調整自己和來訪者的心理距離。
即,一方面用共情關注來訪者,另一方面,用抽離避免卷入。而避免卷入的做法之一就是保持對來訪者問題的反思,比如“來訪者的觀念有何問題?”可見,一個人幾乎不可能做到只接納你的情緒感受而沒有對事件的不同看法,那樣的話,他就和你一樣了,視角一樣,感受一樣,觀念一樣,他也就再也無法幫到你了。
所以,當事人要看到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家人之間往往情感卷入過深。也要理解,他們有自己的看法純屬正常,只不過他們表達的過于急切了。學會調整自己的期待,以免把家人能力之外的期待強加于家人。
我一直認為,除了生老病死無可避免的痛苦之外,生活中多數痛苦都來自于個人的認知無法和現實相匹配所產生的困境。即:舊有的觀念(或信念)和現實相沖突,不能適應現實,這種沖突的存在會造成痛苦。
難就難在當事人自己看到。
而作為親人關系,給家人快樂易,讓家人走出痛苦難。
因為快樂可以由外界給予,而痛苦需要當事人努力。明白這個,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尋求專業的幫助,而不是希望家人做專業的事。
如此,你會感恩于家人已經給予你足夠的理解與愛護,理解他們愛之深情之切了。
作者:貝加,微信公眾號【西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