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可在書法上獨領風騷的歷代大書法家誰都沒有達到王羲之的高度。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當代人缺少了王羲之那樣持之以恒的韌性和堅守嗎?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縣北),生于東晉時的豪門望族,其先輩不僅在東晉朝野呼風喚雨、權傾一時,書法也很有造詣。良好的家庭氛圍讓他得到很好的書法教育,少時曾師從叔父、姨母衛夫人學習書法,并積極觀摩前人名家書貼。
王羲之從小為人率直不慕榮利,“坦腹東床”的事情更成為當朝后世的美談。他雖不喜仕途,但在優越的家庭背景下,一出仕就擔任秘書郎,后不斷升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后被稱為“王右軍”、“王會稽”。
王羲之得到衛夫人的真傳,他對隸書和楷體極有心得,尤其是鐘繇所創的小楷字在王羲之筆下更加的秀美。可是他并沒有滿足,不斷鉆研張芝的草書、李斯的篆體,吸取歷代書法名家之專長,一改以往書法的古樸風格,筆法更加的精巧別致,終創出屬于自己的書法風格,在楷書、草書、行書上取得很高的成就。
王羲之以人為字,把自己的性格、情趣、襟懷融入書法之中,把書法帶入了另外一種境界,而且書法的美感也大大加強了。
王羲之的字,俊秀飄逸、筆力遒勁,其中草書以細膩見長,精致典雅,字體俊逸妍美,代表作《快雪時晴貼》、《初目帖》。他的楷書結構多變而開合有度,筆法婉轉多姿,字體俊秀,代表作《黃庭經》、《樂毅論》。他的行書自然之中露出平和之氣,筆力剛勁有力,卻又柔韌有余,代表作《蘭亭序》。梁武帝稱贊他的書法是“字勢雄厚,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在王羲之的眾多著作中,《蘭亭集序》最享有盛譽。此序作于永和九年(353年),當時王羲之和朋友在蘭亭飲酒作詩,后集成《蘭亭集》,并應邀為此集作序。據說當時的王羲之飲酒過多,在似醉非醉之時揮筆寫下了序文,可是酒醒之后卻再也找不到當時的靈感。
《蘭亭集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余字,橫、豎、點、撇、鉤無論是哪一個筆畫都極盡變化,使得每一個字均挺拔勁健獨有新意,即使是同一個字在筆畫飛轉之間也有變化,無一雷同,米芾稱其為“天下行書第一”。
《蘭亭集序》不僅在書法上卓有成就,在文學上也因立意深遠、文辭優美而成為千古佳作。可惜的是,《蘭亭集序》后遺失了,現在看到的都是后人的臨摹本。
王羲之所處的時代恰好位于有隸楷轉為行草的關鍵時期,王羲之開創的行草書直接成為后世學習的典范,將前人的質樸之風變為遒媚勁健、端秀清新的飄逸書體,將鐘繇的楷書和張芝的草書結合起來,并且熔于一爐,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這一創新是王羲之被列為一流書家的基本要求。
王羲之書法體現了風流瀟灑的魏晉風度,所謂“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為后世確立了典范,最符合中國文人的審美理想。技法上,精妙的用筆,靈活的結體,完美的章法,與其所要表現的精神高度融合。后人學王義之者,或精神上達不到,或技法上達不到,均覺難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