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七雄紛爭,楚國雖然地域廣闊,但君主無能。楚國的才子屈原有感于國家的腐朽,預感到了接下來會發生亡國的慘事。他無力扭轉時局,只能把才情全部投入到文學創作中,開創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楚辭。楚辭可以歸入詩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常用楚國的語言記錄楚國的興衰,于是按照地域命名了這種新的文體。楚辭為屈原首創,這種體裁一直流傳到西漢末年,由于楚國消亡已久,世人悼亡之心已經消散,后來幾乎沒有人再寫楚辭了。
楚國的歷史十分悠久,西周初期武王伐紂一統天下,他分封了若干個諸侯國,其中就有楚國。到了春秋時期,楚國利用沃野千里,水網密布,已經發展成為各個諸侯國中的強國。楚國占地極廣,江漢流域幾乎都是楚國的領地,并且楚國鼓勵各個行業齊頭發展,對商人、工匠給予足夠的尊重。這一時期是楚國的黃金時代,國力強盛了可以培養文人士子進行研究創作。可以說,楚國的這片土地滋養了屈原,給予他無盡的靈感與素材,幫助他開創了楚辭這種新的體裁。
楚國物阜民安,很多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在這里口口相傳沒有斷絕,屈原寫的《九歌》中就包含了大量楚國民間故事以及祭神的傳說,賦予作品奇幻神秘的色彩。屈原在其代表作《離騷》中,加入了大量神話傳說,某種程度上擴展了作品的通俗性,每當讀到這些段落的時候,就會感慨古人自由馳騁的想象能力。這樣美好的感受,帶來浪漫的體會,越讀越覺得回味無窮。
楚國人愛好文藝,他們經常載歌載舞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音樂與舞蹈給屈原的創作也帶來了啟發,楚辭中常用語氣助詞“兮”,據說其靈感就來自于民間樂歌。“兮”字不僅可以舒緩語氣,還能讓情感不被割斷。近代文學家聞一多認為,屈原寫的《九歌》相當于后世的戲劇,他還親自將《九歌》改寫成歌舞劇。這也說明屈原在創作中努力接受一切有益的養分,賦予作品更多美好的內涵。
屈原生活的時期,楚國已經走入衰亡,他曾經不服輸,到處宣揚自己的主張,四處奔波尋訪天下英才,雖然最終被流放遠方,但他心中的一團火苗始終都在。所以即使他愁苦悲傷,也喜歡用華麗的辭藻進行創作,用香草美人比喻高潔的文人,讓作品更有激情,更有煽動性。《離騷》中的遣詞造句已經擺脫了《詩經》中質樸的味道,讓詩歌多了一層華麗的外衣。
很多人都說過,沒有屈原,就不會有楚辭的誕生;沒有《離騷》,后人也不會記得還曾經有過楚辭這種體裁。楚辭和屈原是相互成就的,兩者已經緊密融合在一起,缺了誰也不行。屈原的幸與不幸都來自于他的出身,假如他不是宗室子弟,也許他對國家百姓就沒有那么深的眷戀,如果他不眷戀自己的楚國,也許他也不會有那么多經典的詩句流傳千年。司馬遷對屈原有過八個字的評價“博聞強記,嫻于辭令”,司馬遷只談屈原的文學成就,避而不談他的仕途遭遇,也是在替屈原感到惋惜。
屈原愛國,更愛楚國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泊,這里的一切讓他有過溫暖,有過幸福,當戰火要蔓延到這片土地的時候,他首先會替百姓感到痛心。哀民生之多艱,忍不住要流下眼淚。他希望楚國強大,但無力扭轉國運的頹勢,在糾結忐忑中產生的種種微妙變化,都融入創作,讓作品感情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