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是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史書上對王戎的評價是夙慧。夙慧就是早慧的意思,特指少年時就聰明出眾、生下來就有悟性。《世說新語》中記載了王戎七歲時的一個故事。有一天王戎和小朋友出去玩,他們看見路邊有一棵李子樹上結滿了果子。小伙伴們爭先恐后地去爬樹摘李子。王戎卻一動不動,看著上樹的小伙伴。有人路過就問王戎,“你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說,“樹就在路旁,卻沒人采摘果子。由此推斷樹上的李子一定不好吃。”有人不信隨手摘了一個,果然是苦的。
一個七歲小孩就能進行推理,具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樣的孩子的確是天才。并且,小小的王戎遇事不盲從,懂得冷靜思考的道理。不過長大后的王戎卻“變歪了”,他依然聰明,但為人吝嗇世俗,很多人都討厭他。是什么造成了一個天才少年成長為受人唾棄的對象,還要慢慢道來。
王戎出生在名門世家——瑯琊王氏,他的祖父官居刺史,他的父親位居侯爵。魏明帝曹叡很看好他,覺得他長大之后一定能出人頭地,成為一代名士。王戎長大后受到了司馬昭的賞識,被任命為掾屬。進入仕途之后,王戎暴露了貪婪的本性,他擔任荊州刺史的時候,大興土木修建私宅。這件事被人舉報之后,晉武帝司馬炎覺得他是個人才不忍心治罪,就讓他花錢贖罪。就這樣,他不僅沒有受到責罰,反而繼續高升,兩年后擢升為豫州刺史,加封建威將軍。
皇帝的寵信讓王戎愈發驕奢,正好當時晉武帝伐吳,王戎在戰場上立功了,一時間王戎風光無限。晉武帝駕崩后,晉惠帝登基,王戎被封為太子太傅。王戎和輔政大臣太傅楊駿不和,他開始黑化。一年之后楊駿被殺,晉朝進入了混亂時期。藩王們輪番起事。王戎此時已經位列三公,但他卻躲了起來,不摻和紛亂復雜的時局。這樣的行為,讓他受到了士大夫群體的唾棄。
王戎本身就貪財吝嗇,于是有人根據他在官場中的行為,給他編排一些“段子”四處傳播。這些“段子”里包含了濃厚的主觀色彩,當時民間流傳一個故事,王戎夫妻二人特別喜歡關門在家中數錢,這樣的故事有臆造的嫌疑,不過也說明王戎徹底失去了世人對他的尊敬。
少年天才,后來變成了貪財吝嗇、見風使舵的官僚,這種轉變恐怕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也許王戎沒有早慧,他像一個正常人那樣成長,就不會變成人人討厭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