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的父親是建安七子之一,但是他父親早逝,他被寡母一人養(yǎng)大。阮籍也算名門之后,不過他的生活十分貧苦。阮氏家族是個大族,很少有人幫助他們孤兒寡母。阮籍從小就明白讀書的重要性,他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就是學習。阮籍學習十分刻苦,十四歲就讀完了《詩經(jīng)》和《尚書》,開始學習《老子》、《莊子》。在學習之余,阮籍喜歡彈奏古琴,也喜歡長嘯。長嘯不是亂喊亂叫,而是撮口發(fā)出悠長清越的聲音,特別講究韻味。
才華出眾的阮籍并不是十全十美,他性格孤傲,喜歡獨來獨往。當時有很多人覺得阮籍過于高傲,私底下造謠說,“阮籍有病,為人癡傻,只會讀書,不懂實務。”幸好當時有人幫助阮籍正名,不過由于阮籍說話玄之又玄,沒有起到什么作用。
阮籍正真被認可,還是在一個小圈子之中,這個小圈子的成員被稱為“竹林七賢”。當時有七個文人喜歡在山陽縣的竹林里談古論今、飲酒賦詩,阮籍在這個團體中很受尊重,大家覺得他有內(nèi)涵、有城府。
阮籍十七歲的時候跟著叔叔游歷山東,在途中遇到了當世名士王昶。王昶和阮籍叔侄聊了一天,有人問他,“如何評價阮籍?”王昶說,“捉摸不透。”王昶的評價看法值千金,魏晉時期實行的是選官制度。名士的一句贊揚,往往可以讓人有機會步入仕途,從而青云直上。阮籍不慕名利,到了眼前的機會都不爭取。他到底圖什么呢?阮籍刻苦讀書,他要改變自身的命運。當機會來到的時候,他卻沒有好好爭取。這種矛盾性,貫穿了阮籍的一生。
阮籍寫過一首詩叫《詠懷》,其中有“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從詩中就能看出來他的理想與追求。阮籍直到過了而立之年才步入仕途,他當過尚書郎,也做過高官的幕僚。當時有個叫曹爽的大官想要招攬阮籍當參軍,阮籍覺得這個人驕奢狂傲,明確拒絕。一年之后,曹爽被司馬懿設計殺害。人們談論起這件事都覺得阮籍很了不起,可以預知未來之事。
司馬懿掌權(quán)后,用強硬的手段逼迫阮籍為官。這時,人們對阮籍的風評發(fā)生了變化。曹爽請他為官,他不肯;司馬懿請他,他就坦然接受了。阮籍這個人有問題!伴隨著流言蜚語,阮籍沒有任何辯解。阮籍的好朋友嵇康看不過去了,嵇康幫他解釋了幾句。嵇康說,阮籍是個賢才,他投靠司馬氏一族是為了保護天下賢才不被迫害。阮籍委屈了自己,造福了大家。
阮籍為官期間,對奸佞小人會翻白眼,對賢良名士親切關懷。他敢于與世俗禮法對抗,他也會常常酗酒消沉。這樣一個矛盾的阮籍,就是歷史中那個真實的阮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