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禮就是古代男子長大成人后,將頭發束起加冠,表明已經成年,可以娶妻生子,像成年人一樣挑起生活的重擔。也許現代人不能理解,年紀到了就成年了,古人為什么還要搞出一個束發的冠禮。這其中有兩點原因,其一,古人對頭發十分重視;其二,古人對男子成人的禮儀活動十分重視。
古人覺得頭發是上天和父母的恩賜,必須要珍惜。在《禮記》中有關于剪發時間的規定,“三月之末,擇日剪發為鬌”。《禮記》是儒家經典文獻,其中記載的典章規范理應人人遵守。在古代,有很多時候剃發是一種刑罰,比如《三國演義》中有曹操“割發代首”的故事。有一次曹操在出征路上,他的馬匹受到驚嚇踐踏了耕地里的麥苗。之前曹操曾經傳過軍令,嚴禁手下兵將損毀農田。趕上他犯錯了,他沒有狡辯,割掉自己的一把頭發,替代了砍頭的罪責。可見,頭發在古人的心目中有多么重要。
古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隨便剃發的,他們的頭發常常披在肩膀上,于是才有了“黃發垂髫”這個詞。后來常常用垂髫代指小孩,再一次印證了頭發的重要性。當小孩子的頭發夠多夠長的時候,就要把頭發盤在頭頂兩側。在宋代的“嬰戲圖”中可以看見類似的發型。
男子一般到了20歲的時候,就開始舉行束發加冠的成人禮了。古人認為冠禮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禮儀活動,活動的主持人一般是加冠人的父親。按照等級差異,冠禮可繁可簡。最繁碎的冠禮,應該是皇家子弟的成人禮。《新唐書·禮樂志》中用兩千余字介紹禮儀流程。
一般來講,古人舉行冠禮有三個步驟。第一步,挑選良辰吉日。這一點很好理解,誰都希望長大成年以后事事順利,慶祝成年的活動日期當然要千挑萬選了。并且古人覺得,選擇一個好日子,可以讓冠禮順利進行,不出紕漏。
第二步,束發。在舉行冠禮的那天,由尊貴的客人,將青年男子的頭發束起,并在頭頂挽成一個發髻。之后還要用綢子把發髻包裹住。
第三步,加冠。一般來講,加冠最多可以加三次。第一次是緇布冠,由黑色麻布制作而成。第二次是皮弁冠,由白色鹿皮制作而成。第三次是雀弁冠,這是一種和冕相似的帽子。諸侯一級的貴族要加四次冠,皇帝要加五次冠。當然了,普通人家的青年只要加緇布冠就足夠了。
《禮記》中寫道,“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古人看重冠禮,其實就是對禮儀的敬重,將其當成一種教育手段,讓青年人成長起來之后,肩負起家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