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駿圖》是意大利籍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創作的繪畫作品,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圖稿本為紙質,原作分別收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紙質稿本)和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絹本)。
百駿圖
郎世寧,絹本設色,94.5 x 776.2cm, 清代
原作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郎世寧能在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幅“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百駿圖》功不可沒。
《百駿圖》是一幅絹本設色的動物畫,塑造了幾組或站或臥、或翻滾嬉戲、或交斗覓食的駿馬,它們散落在畫面的各個角落,自由且舒閑。畫中的人物、草木,配景中的山水以及主體物馬都是精致寫實的,物體的構造是精準的,光表現出立體感,顯示出畫家深厚的塑造功底;而在勾線、皴染上又運用了中國傳統繪畫方法。這幅作品中給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畫家給予畫面足夠的想象空間,不是一眼望到底的,而是令人產生無邊的想象。
這幅畫把每一匹馬都刻畫得惟妙惟肖,靈動活潑,十分逼真,體現了郎世寧深厚的繪畫功底和嫻熟的藝術技巧。郎世寧把中國傳統的繪畫方法加入到西方光影透視法,用西方畫獨特的顏料,來展現出一幅中西畫法兼容并蓄的美好畫面。他在運用中國筆墨、紙絹這些材料的同時,充分發揮了西方繪畫的明暗、立體和解剖學上的技巧,準確、生動地刻畫了眾馬的形象,畫中的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等都應用了光的原理,使這些景物看起來極富立體感。
而松針、樹皮、草葉等景物則運用了墨線進行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技法等都含有中國傳統畫的畫法。這種將中西畫法結合的技藝,使景物更加逼真。此外,郎世寧通篇幾乎都遵循了中國畫的散點透視,但同時,他又用中國傳統渲染方法記錄了水面的倒影和馬匹足下的陰影。
從上述可以看出,這幅畫既有中國畫的氣韻,又有西方繪畫的真實。郎世寧開創了一種熔中西畫法為一爐的“新體畫”,讓這幅作品成為了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