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是人類軍事史上一座不朽的高峰,另外還有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攻占天險臘子口。這其中任何一件,放在當時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身上,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關于紅軍長征最危險的是什么時候,人們眾說紛紜,但筆者認為非臘子口一戰莫屬。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紅軍長征最后一道難關,比飛奪瀘定橋更兇險的臘子口戰役,看看當年我們的前輩們,是如何于絕境中求生存的。
臘子口戰役發生的時間點是1935年9月16日,發生地點是四川與甘肅交界的臘子口地區。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當時的背景。
攻占臘子口前夕,我黨剛剛經歷了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紅軍長征途中的四渡赤水和飛奪瀘定橋雖然驚險,但這些都只是外部困難。
我們只要上下一心,加上正確的路線就能無往而不勝。
比如說在四渡赤水之前,我們屢戰屢敗士氣低迷。可召開遵義會議后,所有的中央高層都緊密地圍繞在毛主席周圍,大家的勁往一處使,便能在絕境中逃出生天。
英明的領導、正確的路線、團結的隊伍,有這三者存在,紅軍即使面臨絕境,也有搏一把的機會。
可在臘子口的時候,紅軍賴以生存的三大基石,出現了極大的動搖。
事情還得往前推三個月,1935年6月14日。
這天,剛剛翻越了大雪山的中央紅軍,在四川懋功這個地方,與前來接應的紅四方面軍成功會師。
兄弟相逢的喜悅還沒過去,卑劣的野心卻已經悄然滋長。
當時中央紅軍經過湘江慘敗以及一路上的減員,總兵力只有1萬出頭,而前來迎接的紅四方面軍則是兵強馬壯,有著足足8萬人馬。
紅四方面軍,是原來開辟于鄂豫皖根據地的一支地方紅軍。
后來,鄂豫皖根據地遭到蔣介石圍剿,不得不提前長征千里,跑到了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區進行發展。
紅四方面軍在這里打土豪,分田地,經過將近兩年時間的發展,部隊重新達到8萬余人。
后來聽到中央紅軍長征的消息后,他們放棄了大巴山根據地,轉戰千里,前來川北高原與紅軍會師。
至少在會師的這一刻之前,紅四方面軍對中央還是絕對忠誠的。
但是,會師之后,強地方弱中央的權力格局,讓雙方尷尬不已。
自古以來,一旦發生這種強干弱枝的情況,往往都會壞事。
根本原因就出在張國燾身上,張國燾還是黨的創始人之一,而且是我黨唯一一位得到過列寧接見的黨員,資歷非常老。
所以當初中央把僅次于中央根據地的鄂豫皖蘇區,交給了他。
但是張國燾是個野心勃勃的野心家,再加上黨中央丟失了中央革命根據地,10萬紅軍打的只剩下1萬,中央權威嚴重不足。
于是黨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生死攸關的至暗時刻。
張國燾的野心再也按捺不住了,開始三番四次的向中央索要權力。
中央為了團結紅四方面軍,不得不委曲求全,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希望以此來換取張國燾同意北上。
張國燾先是答應,不久又反悔,說是北上沒前途,主張讓部隊南下到四川去吃大米。
張國燾的這個舉動雖然沒有奪權,但是性質比奪權更加惡劣。
因為職場上一直都是誰提主意,誰辦事。
誰辦事,那就要聽誰的話,誰就擁有實際的權力。
明面上的路線之爭,實際上就是權力之爭。
如果當時黨中央采納了張國燾的路線,就是相當于張國燾間接地奪取了黨的最高領導權。
當時紅軍萬里長征,疲憊不堪,缺衣少食,四川是天府之國,物阜民豐。
不得不說,張國燾這條路線對同志們有著很大的誘惑力。
與之相反,當時毛主席的北上路線,看起來一點前途都沒有。
因為當時我們并不知道,還有一塊陜北紅軍根據地存在。對于同志們來說,北上就是去吃沙子,最好的結果就是逃到蘇聯,去建立流亡政府。
這樣的前景,跟張國燾描繪的那張去四川吃大米的藍圖相比,實在是天差地別。
這對于原本就虛弱不堪的黨中央來說,無異于是雪上加霜。
事情發展到了最后,張國燾甚至還想要動用武力手段,發電讓他手下的得力干將徐向前、陳昌浩強行扣押中央領導,堅持南下。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密電事件。幸運的是,這份密電被葉劍英所截獲,毛主席迅速做出應對,讓彭德懷率領中央紅軍,脫離陳昌浩等人的部隊提前北上。
等第二天陳昌浩發現情況不對的時候,想要去追,最后還是徐向前說了一句決定性話: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
徐向前
這句話避免了一場災難,也成為了后來兩人命運的分水嶺。徐向前一路步步高升,備受重用。陳昌浩的罪名,可是跟了他一輩子。
這件事情就發生在攻打臘子口前的13天。
這時候,毛主席手上的資本就剩下那7000名中央紅軍了。
如果這個時候不能迅速攻占臘子口,打開一條生路,那就證明北上的路線是錯誤的。
一旦如此,人心就散了,隊伍就帶不動了。
權力本質上就是一種信任,大家相信你能,所以才把身家性命交到你手上,聽從你的指揮。
一旦實踐檢驗你不行,那么權威馬上就會崩潰。
這個時候,因為博古、李德之前的錯誤,中央的路線已經被多次證明不行了。
還是毛主席用四渡赤水的神來之筆,才重新挽回一點信心。
如果這次攻占臘子口的行動失敗,那么中央的權威將會徹底敗落。
同志們將會更加堅定的選擇,張國燾的南下路線。
但是后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南下絕對是死路一條。
可憑借剛剛鬧完分裂的紅軍去攻占臘子口,有勝算嗎?
臘子口是當時甘肅通往川北的必經之路,整個谷地從南北走向,兩岸都是高山絕壁,中間一條湍急的河流穿行而過。
在紅軍到達之前,國民黨的甘肅地方軍早已經在對面修筑了碉堡,布置了將近一個營的軍隊,并且在距離臘子口不遠的地方,還有甘肅地方軍三個營的部隊隨時作為支援。
這種兵力配置,再加上臘子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
紅軍想要攻占這樣的戰略要地,可謂是千難萬難。
那到底有多難呢?首先,我們得在敵人居高臨下的火力掃射下,在湍急的河流上架設浮橋。
然后,我們的隊伍要在敵人的火力掃射下渡過浮橋。
就算你僥幸過橋了,你還要攀爬將近90度的懸崖峭壁,來到敵人的碉堡面前,并且攻破有堅固防御的碉堡。
當時我軍跋涉萬里,手上根本就沒有攻堅武器,只有步槍跟手榴彈。
再加上我們剛剛翻越了大草地,師老兵破,部隊長期得不到休整。
在這種條件下,去挑戰地獄級難度的軍事任務,那結果簡直不敢想象。
那有沒有辦法不走臘子口,繞過去行不行?
當時我們的部隊如果一路向西經過青海,是可以繞過這道天險的。
但是,我們剛剛翻越草地,部隊急需得到休養和補充,而青海沿路都是荒涼的無人區。如果選擇走這條路,都不需要敵人出手,光是大自然就能把我們消滅得干干凈凈。
不僅如此,當時時間上對我們來說也很不友好。
就在臘子口不遠處的松潘高原,駐扎著胡宗南的中央軍重兵部隊。
紅軍之前想要從松潘高原北上,就是遭到了胡宗南的重兵阻擊,這才不得不翻越千里無人煙的大草地,來到臘子口。
如果我們短時間內不能突破臘子口,被敵人拖在這個地方,那么只要等旁邊的胡宗南重兵部隊一來,那么紅軍基本上就回天乏術了。
胡宗南
毛主席深知此戰關系全局的生死成敗,所以給部隊下了死命令:三天之內務必拿下!
負責這次攻堅任務的,是當初飛奪瀘定橋的優秀部隊:紅一方面軍第四團。
當時紅一方面軍的領導人,是后來的聶榮臻元帥,第四團的團長叫王開湘,政委是后來的名將楊成武。
接到毛主席的命令后,三人不敢有絲毫怠慢,當天就發動了進攻。
但結果是毫無懸念的。面對這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紅軍除了白白犧牲,沒有任何戰果。
雖說沒有戰果,但在戰斗過程中,大家發現了敵軍一個弱點:不知道是時間倉促,還是因為敵方太過大意,他們的堡壘并沒有屋頂。
如果我們的部隊能夠爬到懸崖峭壁之上,居高臨下,還是有機會炸毀他們的堡壘的。
但是,攀登臘子口談何容易啊,走過臘子口,如入老虎口啊!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一個云貴川的小戰士挺身而出。
這個小戰士是苗族人,三個月前才剛剛加入紅軍,此前一直跟著爺爺在深山老林里采藥。攀登懸崖峭壁,對他來說如同家常便飯。
王開湘(又名黃開湘)
最后,已經走投無路的團長王開湘決定冒險一試,組織了突擊部隊在云貴川的帶路下,開始了攀登懸崖峭壁,打響了臘子口的最后一戰。
9月17日,戰斗打響,我軍主力部隊一如既往的正面攻堅,吸引敵人的火力,成功為懸崖上的迂回部隊爭取到了時間,讓他們成功爬到了敵人的身后。
在攀爬的過程中,有些戰士失足跌落懸崖,有些戰士手上的手榴彈則被樹枝刮掉,但最后總算有驚無險來到了敵人頭上。
當時突擊部隊手上的火力是有限的,如果不能一波成功,炸毀敵人的碉堡,等敵人回過神來萬事皆休。
可意外偏偏出現了,投彈的時候空氣阻力的原因,導致手榴彈的落地位置出現偏差,沒有成功炸毀敵人的碉堡。
眼見機會轉瞬即逝,戰士們一咬牙,利用自身的重量一躍跳入懸崖,減輕空氣阻力帶來的偏差,這才成功炸毀了敵人的碉堡,為紅軍在絕境中拼出了一條生路。
而那位叫做云貴川的小英雄,也在此戰犧牲了,沒有留下真實的姓名,云貴川只是戰友們稱呼他的外號而已。
可正因為有了這些不知名的小人物,在歷史緊要關頭挺身而出,才有了我們民族的今日。
他們雖是無名英雄,但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臘子口被攻破后,紅軍的局面就被徹底盤活了。
穿過臘子口,我們成功到達了一個叫做哈達鋪的地方。
這個地方有個外號叫做“長征加油站”,因為此地盛產藥材,所以商旅云集,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城鎮。
到達這里之后,疲憊不堪的紅軍得到了極大的補充。
更重要的是,由于哈達鋪的商業性質,導致了它的消息非常發達。
紅軍在這里找到了一張至關重要的陳年老報紙,報紙上記載著一條消息:山西閻錫山派兵剿滅陜北劉志丹的紅軍。
閻錫山
這讓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我黨在陜北還有一塊紅軍自留地啊。
為什么我黨在陜北有一塊紅色根據地,這么大的事,中央居然不知道?
因為這塊根據地是陜北當地人劉志丹、高崗等人在缺乏黨中央支持的情況下,一刀一槍自己干起來的,他們是所有紅色根據地中最奇特的一塊。
除了同掛一塊紅色牌匾之外,他們跟黨中央的聯系其實并不多,獨立性比張國燾的紅四軍還要強。要不是劉志丹碧血丹心,中央到了陜北,難免要再來一次至暗時刻。
陜北與中央之間淵源淺薄的事,毛主席當然清楚,可當時我們已經無路可走了,再走就要出國了。出國就沒前途了,生死成敗都得捏在斯大林手里,他只能賭劉志丹是忠于黨的。
于是毛主席做出了一次改變歷史的決策,不出國了,改道去陜北。
歷史證明毛主席賭對了。自此,中國革命沖過暗流洶涌的三峽,駛向寬闊的河道,而臘子口就是三峽的出口,如果不沖出臘子口,連賭的資格都沒有。
一道雄關劃分出兩個時代,臘子口當之無愧為長征最險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