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長江三峽發祥地湖北宜昌是王昭君“落雁”佳人的故鄉
宜昌又叫益靈,又叫益靈,“益于河,山在陵”,清代時,為表示“宜于昌盛”,改名為“宜昌”。宜昌位于湖北西南部,長江上、中、下游交匯之處,被譽為“川鄂咽喉”和“三峽門戶”。宜昌是“長江三峽”的發祥地,這里有著古老的文化和燦爛的文化,有屈原,嫘祖,王昭君,楊守敬等著名人物的故鄉。
上世紀30年代,湖北宜昌一處民宅院落中,一片油菜花開得正艷,那是一片雪白的油菜花,像一朵朵綻放的鮮花。
20世紀30年代的宜昌,從三峽周邊的河景,一艘艘船只在河里穿梭,千帆爭航,就能感受到當時三峽水上交通的繁榮。
上世紀30年代的三峽,兩旁都是崇山峻嶺,河水在兩座山峰間奔涌不息,遠遠看過去,大有一種“一葉扁舟,萬里無云”的壯觀景象。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宜昌三峽急流上的輪渡。那時蒸氣輪還很少。這些輪渡一般都是用來往返于三峽之間的,用來運送游客和游客。
20世紀30年代,一條民間船只經過三峽險灘。十多個水手,正手忙腳亂地操縱著船只。長江西陵峽,三峽是最多險灘的地方,三峽大壩時,舟行于山谷間,日出時分不見日落,夜落時分不見明月,舟行在溪流間蜿蜒盤旋,時而與兩側峭壁相觸,時而似要與前方的巨巖相觸,時而陡然轉向,伴隨著轟鳴的水流,令人目眩神迷,不寒而栗。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長江三峽,從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開始,到東方的宜昌的南津關,從瞿塘峽一直延伸到瞿塘峽,從西邊到東邊是瞿塘峽,再到巫峽,最后是西陵峽。
20世紀30年代宜昌河里的湍急水流。在三峽上,有許多像這種水流湍急的圖片,船只要通過,必須請人幫忙拖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