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辛棄疾21歲,北方的大宋子民因不堪金人的殘酷統治,紛紛發起反抗。辛棄疾也不例外,聚集了兩千多人,加入了當時最大的起義軍——耿京領導的天平軍,并在軍中擔任掌書記一職,掌管帥印。和辛棄疾一塊兒加入耿京所部的,還有一個叫義端的和尚。這個義端本就是個不守戒律的和尚,在義軍中待了一段時間,覺得當差太苦,竟把辛棄疾掌管的帥印偷了去,打算獻給金人邀功。
事情傳到耿京那,耿京很憤怒,只好拿辛棄疾來問罪。辛棄疾自知理虧,當場立下軍令狀,表示要追回帥印。當天晚上,辛棄疾就提著那位昔日好友的項上人頭,回到了軍營!過了一段時間,起義軍越來越壯大,耿京便想聯絡南宋朝廷,請求給予幫助,于是派遣辛棄疾等人前去面見宋高宗。
見面很順利,宋高宗對他們這伙人也很贊賞,都紛紛封了官職。可當辛棄疾帶著這大好消息準備回去時,一個噩耗傳來了——有人叛變,把耿京給殺了!同行的人有人出來問:“怎么辦?我們還回去嗎?”辛棄疾深深吸了口氣,說:“回去!報仇!”于是,一行區區五十多人的隊伍,殺入了上萬人的敵營。
敵營里那個殺耿京的人還在大口吃著肉,大口喝著酒。忽然就看著辛棄疾提著刀逼了上來,頓時嚇得瑟瑟發抖。辛棄疾刀光一閃,那叛徒身旁的人便盡數褪去。就這樣,辛棄疾擒著這叛徒,振臂一呼,替耿京帶著上萬人的隊伍,回到了南方。
這一戰,成名!
人們認識辛棄疾,大多數在于其詞作。辛棄疾的詞作以其內容上的愛國思想,藝術上有創新精神,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以詞唱和的陳亮、劉過等,或稍后的劉克莊、劉辰翁等,都與他的創作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葉以后聲勢浩大的愛國詞派。后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作家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以至于后世人提起辛棄疾都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但卻忽視了他實際上還是一位在沙場戰斗的將軍。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出生時,北方就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因為辛棄疾的先輩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辛棄疾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辛棄疾唯一傳世書法作品:去國帖(局部)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南宋官場是一個只懂享樂、不思進取的大染缸,上上下下討厭暴力,流行不抵抗主義。有理想有抱負的官員根本沒有出路,主戰派更要靠邊站。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從1181年到1207年,他被開玩笑一般、頻繁調任多達37次。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任知隆興(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由于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閑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并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在文學創作方面,他不像陸游喜歡寫作詩歌尤其是格式嚴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詞這一更宜于表達激蕩多變的情緒的體裁。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相比于許多文人雖然作出了以沙場戰斗為主要內容的詩詞,但實際上卻并沒有參加過戰爭而已,辛棄疾是實實在在的經歷過血與火洗禮之人。辛詞現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實問題為題材,抒發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