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亞簡介
于光亞: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木印社創辦人,哈濱職工篆刻家協會主席。當代著名篆刻家。
作品參展發表情況:
全國首屆新人新作展,全國第二屆篆刻藝術展,全國第三屆篆刻藝術展,全國首屆印社聯展,西冷印社110周展,百件作品發表在《書法報》《中國書畫報》《青少年書法報》等專業性刊物。
馳騁方寸間,玩轉元氣里
文/古利
印章篆刻,是集書法、篆刻為一體的精工細作之產物。字體可為多種形式,或楷或隸,皆可自成一體,且賞心悅目。所以,不少有志于篆刻的書法家,都會多少涉獵到篆刻這一行列來。可憐的是,師從者眾,真正取得成功者,卻寥寥無幾。
于光亞從藝較早,早期便有緣拜上海篆刻家葉隱谷先生為師,葉隱谷是當代著名篆刻大師鄧散木先生的入室弟子,深得鄧派篆刻精髓,對秦漢印的追摹用功頗深,又從封泥、古陶文、磚文中吸取營養,形成了自己章法多變,雄奇樸茂的風格。年少的于光亞正是沿著隱谷先生這條篆刻藝術的大道,以刀為筆,以石為紙,以古為師,以勤為志,游歷于古今之間,徜徉于金石之韻,朝夕臨池,刀耕不輟,在金與石的交響中孜孜不倦的汲取著古人和先師豐富的藝術營養,打下了深厚而堅實的篆刻傳統基礎。
任何藝術都需要專心于藝術家,有恒心,有毅力,一定始終如一的堅持下去。這如同于一個長期專心于箭竹射擊者,由于堅持天天練習,總有一天會熟能生巧,百發百中。
于亞光老師就有這種敢于吃苦的精神,獨辟蹊徑的專心于篆刻藝術。
他曾經說過,在進入創作階段后,有兩種方法可以避免死板和單調,特別是在寫意類篆刻的臨摹、創作中比較實用。其一,磨好印面后,將設計好的印稿翻過來,或用小鏡子反照印稿,用刁、毛筆直接依樣鉤草,將印文反寫于印面上。其二,用刀角直接勾寫法。以濃墨施于印面,待干透后,用刀尖在涂墨的石面上,按印稿反面的字形,照筆畫勾出一線筆紋,然后用刀照印稿刊刻。這種方法易于鍛煉印人的整體控制能力,同時,線條比較靈動。以刀為筆,勾畫印稿直接上石。一如信手寫篆,下刀果斷,輕松自然,刻出的印線條沉著靈動,慷慨淋漓。此法度稿初學者不可用,待熟練后方可試用,此法刻印,可免染上小家之氣。
本來,于亞光老師已經取得不錯的成績,卻突然在業界銷聲匿跡了。后來經人一打聽,這才了解到,激流勇退是為了更加完美的學習。10多年后,再次復出的他,雖然低調,不事張揚,但人們馬上在欣賞他的作品時發出“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的由衷感慨。
甘于寂寞,遠離繁華,十幾年的沉心潛修,使于光亞老師的藝術感悟和創造有了本質上的飛躍,猶如浴火涅槃的鳳凰,展現著非凡的光彩。在媒體陸續發表的于光亞作品中,一幅幅視覺沖擊強烈,充滿藝術天性,元氣淋漓的刀筆之作打動著每一個觀者的心。從印文到邊款,從形式到內容,每一方印都彰顯著作者對金石篆刻的深刻理解和大膽弘揚。即有豪放蒼勁、古樸雄強之氣象,又具渾然天成、自成一家之風貌。獨創中不失傳統氣韻,老辣中卻含書卷靈氣。師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逾矩,粗獷而不粗糙,大氣而不拘謹。不難看出,于光亞對于方寸間金石寫意的探索和創造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我們有幸觀賞了于亞光老師篆刻的好多印章,發現了這些印章的獨特之處,靜穆穩俊而自出機杼,或清秀而見骨力,或富貴而有高韻,不一而足。
于老師邊篆刻邊和我們聊天,神態自如。他說,篆刻每枚印章,我都會用心琢刻,布局疏朗自然,不事造作。不為成法所囿,構思合理,盡可能做到朱文刻劃秀勁,白文刻劃質樸平穩。我在篆刻閑章時常感心曠神怡,非常暢快,盡情享受印文的春夏秋冬,花卉鳥語,山水韻味。其實,每一枚印章都是一個藝術艱苦的誕生過程,所以說,一枚銘章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特質和品性。
在這么多年的篆刻生涯中,于亞光老師總結出自己獨特的看法,那就是工于心計。也就是說,在沒有下刀之前,作者的心中必須對所要篆刻的文字,胸中有了大概的構思。這過程如同小說家在打腹稿,也如婦女分娩前的陣痛。
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煞Q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于光亞老師創作的作品,從退火淬鋼,精心打磨,直到成為正品,其中經歷了多少鍥而不舍的過程。
我突然領悟起來,這個印章的成功過程,不也是于光亞老師成功成名的過程嗎?
這時候,我又想起一個寓言故事:笛子和晾衣桿的故事。
同樣是兩根竹子 ,一根做成了晾衣桿,而另一根卻做成了笛子。
晾衣桿很不服氣的問笛子:“我們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憑什么我天天日曬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卻價值千金呢?”
笛子說:“因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卻經歷了千刀萬剮,精雕細琢”
晾衣桿此時沉默了......
人生亦如此,經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責任,肩負起使命,人生才會有價值!看見別人輝煌的時候,不要嫉妒,因為別人付出的比你多。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這么產生的。
讓我們一起祝福光亞老師,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因為,他比我們付出更多。
陶 藝 作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