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緬戰爭,指的是英國與緬甸兩國于19世紀發生的戰爭。此戰爭共發生三次,皆以緬甸戰敗而告終。緬甸是中南半島上最大的國家,位于中印兩國之間,是連接南亞與東南亞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舊稱洪沙瓦底。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后,經歷了蒲甘、勃固、東吁和貢榜四個封建王朝。早在16世紀初葉至17世紀70年代,緬甸就成為歐洲殖民者競相爭奪的目標。由于地形復雜,尤其是在雨季期間,使得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僅限于每年年初和年終的幾個月。1824年至1885年間英國先后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并占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8世紀中葉,英國取得對印度的控制權后,即覬覦緬甸,多次派人前往緬甸談判,企圖迫使緬甸與其簽訂不平等條約,并以此為名進行偵察活動,積極為其對緬甸殖民擴張做準備。19世紀最初20年,英國已接近完成工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強國。1814年,歷時11年的拿破侖戰爭以法國的失敗而告終,英國進一步鞏固了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并且得以騰出手來,加緊向東方進行殖民擴張。1817-1818年,英國通過戰爭最后征服了印度馬拉特諸首領,實際上已統治了印度的中部和南部。1819年,英國又占據新加坡.獲得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據點。此后,英國在馬來半島地區取得了檳榔嶼和威斯利省。
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進行侵略的時候,早已把緬甸作為擴張的目標。因為緬甸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它位于中國和印度兩大國之間,并且橫亙在英屬印度與馬來半島地區的英屬殖民地之間。在英國看來,如果控制了緬甸,不但有利于鞏固英屬印度,而且可以把英國在東方的殖民地連成一片,甚至可以進而打開中國的大門。僅在1795年到1811年之間,英國東印度公司就6次派遣使者到緬甸。這些英國使者雖然未能成功地誘使緬甸統治者簽訂不平等條約,卻并非完全空手而歸。他們利用出使的機會深入緬甸,了解各方面的情況,積極為英國對緬甸的殖民擴張出謀劃策。英國在誘使緬甸締約失敗后,采取新的手法,積極支持逃入英屬印度的阿拉干人進行反緬活動,利用他們同緬甸封建統治者的矛盾,在緬印邊境制造事端,惡化雙邊關系,準備侵略戰爭。英國不斷在阿拉干、曼尼普爾、卡恰爾和阿薩姆等地區挑起事端,惡化邊境形勢,為其發動侵略戰爭制造口實。發生連串的武裝沖突后,阿美士德以緬甸出兵卡恰爾,進攻有爭議的內夫河口刷浦黎島英守軍,威脅了英屬印度的安全為借口,于1824年2月24日對緬甸宣戰,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
1824年5月9日,一支由66艘軍艦組成的龐大的英國海軍艦隊,載著11000多名士兵,離開安達曼群島,駛向緬甸南部沿海地區。當時緬甸沿海地區兵力空虛。5月11日,英軍占領仰光和馬都八、土瓦、丹老、勃固等沿海城鎮,從南面威脅緬甸中心地區,的確震動了緬甸封建朝廷。緬甸政府急忙從首都阿瓦調集士兵,同時決定召回在阿拉干的緬軍主力。班都拉立即率領60000士兵,攜帶著數百門火炮,冒著季風雨和酷熱,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阿拉干山脈,于1824年11月回到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此舉使得英國侵略軍軍官也大為震驚。后來,有的西方史學家把它看作可以與古羅馬時期迦太基的大將漢尼拔率領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脈相媲美的壯舉。1824年12月1日,班都拉指揮緬軍,向仰光英軍發起進攻。此時,從印度開來的援軍已到達仰光,英軍實力大為增強,而緬軍翻山越嶺,遠道而來,疲憊不堪,參戰匆忙,加上武器又比英軍落后,因此,幾次進攻瑞大光寶塔附近地區,都被英軍擊退,造成軍事上的失利。
仰光之役緬軍傷亡不下5000人。英軍也損失了近400人。同年12月底,班都拉帶著7000多名士兵,向北退到達柳漂。1825年3月,英軍大舉北侵,準備進攻達柳漂。英國將領科頓寫信給班都拉,要他率軍投降。班都拉在復信中義正詞嚴地回答說:“你會看到,我將堅定地保衛我的祖國。如果你作為朋友而來,我讓你參觀達柳漂;但是,如果你作為敵人而來,那就來吧!”在科頓誘降失敗后,英軍就進攻達柳漂,但被緬軍擊退。3月25日,英將坎貝爾率領增援部隊趕到。4月1日,英軍發起大規模進攻。班都拉臨危不懼,從容指揮作戰。不幸,一顆炮彈落在他身旁。這位杰出的愛國將領當即身亡。
班都拉之死和達柳漂、卑謬的相繼失陷,在緬甸上層統治集團內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一些官員主張同英軍議和。1825年9月,緬王派出代表到卑謬以北30多公里的良彬集同英軍談判。英國侵略軍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要緬甸割讓阿拉干和丹那沙林,賠款200萬英鎊。這是緬甸封建王朝聞所未聞的,緬王感到有損自己的尊嚴。緬方宣稱割地賠款不符合緬甸的習慣,拒絕了英方提出的條件。談判失敗,戰局重開。緬甸統治階級想集中優勢兵力,一戰挽回敗局。
1825年10月,緬軍60000多人,向集結在卑謬的約6000人的英軍發起反攻,曾一度重創英軍,擊斃英軍上校諾克道爾。但英軍畢竟是用先進武器裝備起來的近代軍隊,而緬軍匆匆召集起來,僅在人數上占優勢,反攻很快就遭到失敗。緬甸封建王朝在英國侵略軍威脅到它的存亡的嚴重關頭,完全喪失了繼續抵抗的信心,派出代表到楊達波與英方進行談判,無條件地接受了侵略者提出的各項要求,于1826年2月24日正式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楊達波條約》。《楊波達條約》的簽訂,標志著長達兩年之久的第一次英緬戰爭的結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