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紹(?— 202)初平元年(190),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關東軍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董卓不久被殺。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并。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后又奪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滅幽州公孫瓚。至此袁紹已據黃河下游四州,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東漢勢力最強的一方諸侯。公元200年,發布討曹檄文,率10萬大軍進軍黎陽。當年與曹操決戰于官渡,大敗,主力7萬多被消滅,只與其長子袁譚帶800多親隨敗回河北。兩年后慚憤病死,諸子亦敗滅,所據之地盡并于曹操。
2、右北平太守公孫瓚: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優勢,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于自己修建的易經樓(一種防御,相當戰壕)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并。
3、袁術(?-199)袁術得到玉璽后立即宣布稱帝,曹操、劉備、呂布、孫策四路人馬殺向壽春城,大敗袁術。袁術逃往汝南,繼續作皇帝。后來,在汝南實在是呆不下去了,袁術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紹。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劉備擊潰。逃到壽春后,袁術找人要蜂蜜,卻又找不到,袁術大叫道:“袁術至于如此嗎?”遂吐血身亡。
4、長沙太守孫堅,董卓亂政,孫堅聯合袁術,參加了諸侯聯軍,征討董卓,表現最為積極,數次擊敗董卓的部隊,并且斬了董卓的大將華雄。董卓遷都長安,孫堅進兵洛陽,修復被董卓破壞的皇陵后返回魯陽。不久,孫堅受袁術派遣與劉表交戰,擊敗了劉表部下黃祖,卻在一次追擊中被黃祖的士兵射殺。孫堅的兒子孫策、孫權后來創建了東吳政權。
5、豫州刺史孔伷, 190年 關東諸侯起兵反董卓,孔伷也響應,屯兵于潁川。后反董聯盟解散,不久孔伷也病逝。
6、兗州刺史劉岱。永漢三年,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劉岱進攻黃巾軍,被黃巾軍殺掉。后來他的位置由曹操繼承。
7、東郡太守橋瑁:東漢末年靈帝時期的東郡太守。董卓專權之時,橋瑁首發檄文傳至各鎮諸侯,聯合討董。與袁紹等人滯留于董卓燒毀的洛陽城一時。后討董聯盟瓦解,橋瑁被兗州刺史劉岱所殺
8、河內太守王匡(?—192)被董卓擊敗后敗逃鄉里,想與張邈會合,但被其所殺害的胡母班之親屬聯合曹操攻殺致死。在《三國演義》中,王匡曾參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本部將領方悅被呂布所殺。
9、冀州牧韓馥[1](141年?—191年),東漢末年的軍閥。字文節。潁川郡人(今河南省禹縣)人。被董卓派為冀州牧;在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韓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參與者。韓馥與袁紹也曾經有意立劉虞為皇帝。
當時冀州民殷人盛,兵糧優足,于是袁紹便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之后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面,韓馥以為是要來殺害自己的,于是在廁所中以拆信用的刀自殺。
10、陳留太守張邈(?~195) 東漢官員。字孟卓。東平壽張(今陽谷)人。少時,家中富裕,疏財仗義,廣交朋友,甚至曹操、袁紹都與他有交往。漢靈帝時,初任騎都尉,后升為陳留太守。昭寧元年(189)董卓篡權,他與曹操、袁紹等起兵討伐。次年,戰于汴水,被董卓擊敗。張邈調集全部兵力追隨曹操,袁紹擔任盟主后驕傲、自大,張邈以正義之詞勸言袁紹,紹怒,指使曹操殺掉張邈,曹操拒絕,張邈甚為感激。興平元年(194),但張邈還是害怕曹操始終有一日會聽取袁紹先言而殺了自己,聽從其弟張超與陳宮的建議,叛曹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脫離曹操聯盟。呂布占據濮陽,兗州所轄郡縣除鄄城、東阿、范縣外皆歸順。次年,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隨呂布投奔劉備。其弟張超護送全家去雍丘,全被曹操圍殺。張邈向袁術求救,途中被部下所殺。
11、廣陵太守張超,張邈弟,建議張邈叛曹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脫離曹操聯盟。呂布占據濮陽,兗州所轄郡縣除鄄城、東阿、范縣外皆歸順。次年,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隨呂布投奔劉備。張超護送張邈全家去雍丘,全被曹操圍殺。
12、青州刺史孔融(153~208年),東漢文學家,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文舉,家學淵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孔融少時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于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后漢書·孔融傳》,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處),開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托病辭歸。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東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海”。興平二年(195年),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孔融先后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殺。年終53歲。
13、張楊(?-198)字稚叔,云中人,漢末群雄之一。最初因為武勇而在并州為武猛從事。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他奉刺史丁原之命帶兵往見上軍校尉宦官蹇碩,后來蹇碩死,他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并州募兵,得到一千余人,此后一直留在上黨攻打山賊。董卓作亂時,他帶兵在壺關攻打上黨太守,攻陷了幾個縣,士兵、數達到幾千人。后來袁紹來到河內,張楊又和袁紹以及匈奴單于於夫羅一起屯兵于漳水。之后單于發動叛亂,劫走了張楊,但旋即被袁紹部將麴義擊敗。董卓封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后來,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當時張楊想把獻帝迎接到洛陽,然而諸將不從,因此張楊回到野王。建安元年(196),獻帝在返回洛陽的途中,張楊給獻帝供應糧草,來到洛陽,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圍攻時,他曾出兵響應呂布,但卻被部將楊丑所殺。而楊丑又很快被張楊的部將眭固殺死,當時眭固想要同袁紹聯合。曹操派部將史渙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殺之,盡收其眾。。
14、濟北相鮑信,鮑信受何進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陽時適逢董卓進京,鮑信勸袁紹除掉董卓,袁紹不同意。后袁紹、曹操等人起兵對抗董卓,鮑信也起兵響應。后聯盟破裂,鮑信勸戒曹操靜觀其變。兗州爆發農民起義,刺史劉岱不聽鮑信所勸貿然出戰,兵敗戰死。鮑信把曹操迎為兗州牧。在鎮壓農民起義其間。鮑信為救曹操不幸戰死,曹操后來追記功績,賜封其子。
15、山陽太守袁遺,袁紹從兄。為長安令。曾任山陽太守,并作為一路諸侯參與討伐董卓。《英雄記》說,前揚州刺史陳溫病死后,袁紹后用袁遺為揚州刺史,192年為袁術所敗,袁術然后任命自己的親信陳瑀為揚州刺史,而袁遺敗軍之際為士卒所殺。
16、馬騰,相傳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代,因其父馬肅與羌女通婚,故馬騰有二分之一的羌族血統。馬騰于漢靈帝末參軍,由于身長力大,性格寬和,待人誠懇而因功升至軍司馬。但之后由于當時的朝廷黑暗,民變頻頻。韓遂先后殺死當時想要乘亂起義的少數民族首領北宮伯玉和李文侯,之后韓遂又用計殺死了涼州刺史耿鄙和漢陽太守傅燮,當時在耿鄙手下擔任軍司馬的馬騰見式投靠韓遂并與之結為異姓兄弟,割據一方。當時各路軍閥受命勤王,董卓在率軍前往洛陽前,任命馬騰與韓遂駐防長安。后馬騰被任命為征西將軍,屯于郿城。不久后,董卓兵敗,馬騰的手下與韓遂手下發生摩擦,導致兩家失和,率兵相互攻打,先是馬騰將韓遂打敗,韓遂又糾集了一些人馬還攻馬騰,殺了馬騰的妻子。于是兩家成為仇敵,相互攻打。 后兩家在鐘繇、韋端及張既等人的調解和勸說下,又重歸于好。
曹袁相爭之際,曹操以漢帝的名義急調馬騰助戰,馬騰于是派長子馬超協助鐘繇擊敗郭援、高干等人。馬騰轉拜前將軍。封為槐里侯。長居槐里十數年。
馬騰在槐里十余年間“北備胡寇,東備白騎,待賢進士,衿救民命”,使三輔一帶在戰亂中免受一了段時間的戰爭騷擾,得到了十年的安定。三輔一帶的人民對馬騰相當愛戴。(三輔皆安愛之)。
后來,馬騰“自見年老,引入宿衛”,曹操在發動南征之前,將西部有威脅的馬騰招入京做官。官封衛尉,應該是掌管京城(當時的許昌)的宮門的職務,但是,全家卻被曹操移到了鄴城去。馬騰入朝為官,把部隊交予兒子馬超管理。
曹操南征失利后,聽說劉備向西發展,于是準備進攻西部。就想先箭除馬超等關西勢力,讓西部鞏固后再進攻漢中等地。后來馬騰因勾結孫權北上被殺。
17、 陶謙字恭祖,丹陽人.他小時候是孤兒,好學,性格剛直,有高尚的節操。后舉孝廉,拜尚書郎,授予舒令。后遷幽州刺史,征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后來黃巾起兵徐州,就讓陶謙做徐州刺史,大敗黃巾軍。董卓之亂中,各州各郡紛紛起兵,當時天子在長安城中,與各處都中斷聯系。陶謙就派使者到長安去進貢。又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當時的徐州民殷國富,流亡外地的人也大多歸順他。但是他卻背道而馳:廣陵太守趙昱忠直,卻疏遠他;曹宏這些小人反倒親近他們,任用他們。這樣使各方不能和睦,漸漸亂起來。后來下邳的闕宣自稱天子,陶謙殺死他,合并他的隊伍。
初平四年,曹操征討陶謙,攻下十幾座城。在彭城大戰,陶謙敗走,退守郯城,死傷過萬。后曹操因糧少退兵。興平元年,曹操又東征,平定瑯邪、東海等縣。陶謙害怕了,想去丹陽。恰好張邈叛亂,迎合呂布。曹操又去和呂布打。當年,陶謙病死,時年六十三歲。他的位置由劉備繼承。
18、曹操,這里不多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