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畫家,用畫筆描繪胸中的丘壑,眼中的山河;他是一位老師,用毫無保留的態度,指導出無數優秀的學員;他更是一位藝術家,用對藝術的熱愛與執著一步步修得如今的造詣;他就是著名畫家-吳樹強
畫家|吳樹強
【藝術簡歷】
吳樹強,又名吳淑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理事,青島北海書院副院長。北京三峽畫院一級美術師。畢業于山東工藝美院。1990年在《齊魯晚報》任美編。2011年在北京榮寶齋畫院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人物畫高研班學習,榮獲優秀畢業生稱號。榮獲山東省政府“首屆齊魯文化之星”,臨沂市政府“沂蒙文藝獎美術一等獎”。曾在清華美院國畫創作基地山水人物高研班任指導教師。現為北京宋莊吳樹強中國畫創作高研班導師。所執導的高研班學員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畫展,有300人次入選,90人次獲優秀獎,先后培養60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高研班已成功舉辦十八期。成績斐然,收獲頗豐。
【藝術評論】
與樹強相識是觀其畫見其人,樹強人樸實,畫也厚道。觀其畫作雖非出類拔萃,卻也耳目一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樓拔地乃一磚一石。
道理便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畫雖一筆乃窮終生之修習,或有短暫歡樂而伴隨著茫茫藝海駛去的卻是孤獨與艱澀”,繪畫只因所愛而不辭辛苦,安貧樂道,處窮而安,不改其志,優若松柏“四時不改柯易葉”。
繪畫是不斷探索創新的藝術之路,既要繼承傳統,又要有所創新,做到師古不泥古,為自己開創一條虔誠于藝術的艱澀孤獨寂寞之道。
中國畫有著歷代前輩們總結的特有的技法技巧模式,要有所突破是很難的,但自己在藝術創作道路上尋找到符合個人審美趨向的藝術空間,真正體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靈智,達到中國畫藝術創作“神與物游”、“抱樸含真”的最高境界也非常不容易。
但既定要走藝術之路便要耐住寂寞受得辛苦、勞其筋骨甘于貧窮,樹強也做到了,他長期在基層從事專業創作,多年來潛心研磨傳統繪畫,勤畫不綴,始終本著藝術來源于生活之理念,長期堅持寫生于蒙山沂水,足跡踏遍了沂蒙山的村村落落。
對沂蒙山的山石地貌、風俗民情,父老鄉親、人文地理了如指掌,若成竹在胸,這便是他創作靈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使之在十多年前就創作完成了五十米山水長卷《真情沂蒙》。
又相繼創作了沂蒙人物系列《沂蒙風情》,用畫筆描繪出一個個經歷風霜的莊戶老漢,善良淳樸的農婦,含情帶羞的村姑,天真爛漫的頑童等沂蒙人的形象。
運用夸張的手法,過分彎的腰背,黝黑粗糙的臉頰,肥的襖闊的褲,笨拙有力的舉動,大紅大綠的色彩,展現出沂蒙山人的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
中國畫藝術之靈魂在于意境,“筆墨乃性情之事于依稀仿佛之中,有非筆墨所能傳者”(石濤語)。樹強善畫傳統人物,筆下的賢達高士多取典故,瀟灑飄然,詩意神韻,靜穆深沉,用筆繁簡適度,用色簡潔明快。
“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布勢,是達畫之變也”,文征明語“上古之畫近于神,中古之畫近于逸,均之各有至理,未可以優劣論也”。
若要筆墨應用恰到好處,線條表達到極致實屬不易,更非幾年之功,樹強筆下的一幅幅高山聚賢、松下論道、棋逢對手、漁礁問答皆神韻兼得,畫在“似與不似間”,恰如古人所云“畫得其性情為妙也”。
藝海無涯貴在創新,修得起身落墨有法,人品求高畫亦求精,寂寞不問貧寒不辭,要做畫道中人就用虔心走藝術的艱難創作之路,有道是“致虛極,守靜篤”。 文/周永家
【作品欣賞】
人物畫作品欣賞
山水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