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歷史上,借助軍事同盟以達到消滅敵國,而最終盟國演變為更強大敵人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北宋末年與女真結盟而消滅遼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雖然南宋朝廷對于與蒙古結盟的意見不一,但也都認識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為盟友,甚至是比金朝更為兇惡的敵人。 但是為報靖康之恥,宋朝還是最終選擇了與蒙古結盟。

在宋朝歷史上,借助軍事同盟以達到消滅敵國,而最終盟國演變為更強大敵人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北宋末年與女真結盟而消滅遼國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雖然南宋朝廷對于與蒙古結盟的意見不一,但也都認識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為盟友,甚至是比金朝更為兇惡的敵人。 但是為報靖康之恥,宋朝還是最終選擇了與蒙古結盟。
在金朝滅亡指日可待的情況下,即使主張滅金以報世仇的真德秀,對于如何處理與蒙古的關系,也提出應該謹慎對待,認為聯蒙滅金可能重蹈當年聯金滅遼的覆轍。此時金朝也是錯估形勢,根本沒有想到宋朝也會存在有利于金宋聯合的因素,更沒有想到去爭取宋人聯合抗蒙,相反在得知南宋要斷絕歲幣的輸納后,大為不滿,為了解決金朝國內的危機,也為了懲罰南宋拒交歲幣的行為,于1217年發動了對南宋的戰爭,于是將可能成為盟友的南宋推到了敵人一邊。
在金國發動對宋戰爭之后,宋廷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再次與蒙古展開交往,以期減少自己承受的軍事壓力。嘉定十一年(1218年),蒙古再次遣使與南宋接觸,宋寧宗亦表達了與蒙古進一步接觸的意愿。嘉定十七年(1224年)新即位的金哀宗完顏守緒認清形勢,不僅下令停止對宋戰爭,還有意與南宋聯盟,以防備蒙古繞道攻擊金國后方,無奈金國當權大臣認為此事有失顏面而力加阻撓,而南宋方面也不甚熱心,最后此事未能成行。
寶元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的時候曾經留下遺言:“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但成吉思汗的想法過于簡單了,南宋方面早就識破了蒙古的企圖。所以,紹定三年(1230年)蒙古派遣李邦瑞使宋的時候,宋廷直接選擇了拒絕其入境。由此可見,南宋的外交還是很務實的,與蒙古交往也不過是互相利用的權宜之計,其最終目的還是為自己的利益服務。紹定四年(1231年)蒙古再次派李邦瑞使宋,雖然這次南宋接納了李邦瑞,但其借路請求遭到南宋拒絕,不得已的拖雷只能訴諸武力強行叩關了。
在蒙軍進攻鳳州后,利州路安撫使兼知興元府郭正孫就根據蒙軍游騎動向推斷出蒙軍必將由東道入宋境,但四川制置使桂如淵卻認為蒙軍應該是“必自西入宋境”,不加以防范,這似乎已經注定悲劇即將釀成。紹定四年( 1231 年)四月,蒙軍果然從東道入境,一時之間宋軍來不及重新部署,只能眼睜睜看著蒙軍入境。更為惡劣的是,桂如淵此時忘記了自己的責任,不僅沒有組織有效抵抗,反而逃到合州躲了起來。后來局勢惡化,又主動為“借路”蒙軍提供糧草和向導,蒙軍順利的通過了四川。很快,蒙軍擊敗金州宋軍,迅速沿漢水直下京西南路。此時京湖安撫使陳賅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急調孟珙前去攔截,但為時已晚,逃過孟珙追擊的蒙軍順利進入金國境內。
紹定五年( 12 32 年)十一月蒙軍再次進攻金國的時候,南宋也能出兵相助一起圍攻開封。最后開封城破,金哀宗被迫逃往蔡州。但氣息奄奄的金國并沒有放棄。金哀宗派遣阿虎帶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南宋不出兵,可惜為時已晚。無論南宋出不出兵,金國都滅亡在即。
紹定六年( 1233 年)十月,史嵩之最終下達了出兵的命令,孟珙、江海率忠義軍 2 萬運糧 30 萬石北上,抵達蔡州城下與蒙軍會師。但宋軍出兵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和蒙”,這是符合南宋利益的正確之舉,是南宋唯一正確的抉擇。可是與蒙古結盟確實不是多么高明的舉動,只不過是送走一只暮年的狼,卻迎來一只壯年的虎罷了。在當時的情勢下,南宋朝廷上下報仇心切,而金朝也不能調整政策,自己還打破與南宋的和平關系,再加上蒙古勢力確實強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宋所能做的,也就是與蒙古結盟消滅金朝了。
端平元年( 1234 年)正月,宋蒙聯軍攻破了金國最后的據點蔡州城,金哀宗完顏守緒匆忙傳位后自縊身亡,金末帝完顏承麟亦在亂軍中被殺死,金國滅亡。由于宋軍表現突出,最后分得了大部分戰利品,其中就包括金哀宗完顏守緒的尸體。宋朝第五位皇帝宋理宗趙昀把金哀宗的遺骨葬在了大理寺,并祭拜了祖宗,告訴他們大仇已報。
就在孟珙帶兵攻擊蔡州期間,南宋朝廷內部發生了一件大事——史彌遠死了。 他是在孟 珙 出師后不久死的。 就在他死前不到一個月,理宗皇帝還在為他加官進爵,直到他病入膏肓遞上了辭呈。 這位權相把持朝政二十六年,至死放不下手中的權利。 他擔心大宋會變天,于是彌留中的他把自己信任的鄭清之扶上了相位,任右丞相兼樞密使。 但人死如燈滅,你史彌遠生前權傾朝野,死后就再也控制不了什么了。
史彌遠心知南宋政治弊病百出,但他沒有進行改革,安排好后事才撒手死去。 趙昀繼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權相史彌遠挾制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就在金國被滅亡的1234年,沉默了十年的理宗終于迎來了親政,宋理宗將改為端平元年。此時他意圖有所作為,蕩除弊政提拔了大批新人,出臺了改革措施。我們就在明天說說宋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