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淺析焦仲卿和劉蘭芝婚姻悲劇的因素(原創)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首有名的長篇敘事詩。全詩1700多個字,代表了漢樂府民歌的最高藝術成就,在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最初見于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這首詩敘述漢代末年,一個名為劉蘭芝的女子嫁給焦仲卿,夫妻倆琴瑟和鳴,伉儷情深。但焦母卻不喜歡兒媳,硬逼兒子把蘭芝休掉。焦仲卿迫不得已,只得暫時把蘭芝送回娘家,以待時機再把她接回來。不料蘭芝回娘家后,太守便派媒人來為了兒子求婚。蘭芝的哥哥貪圖錢財權勢,逼蘭芝改嫁。蘭芝在與仲卿最后相見時,約定殉情。最后是蘭芝投水自盡,仲卿上吊。兩人死后合葬,精魂化為一對鴛鴦鳥。
從古至今,人們一致認為是焦母和劉兄造成他倆的婚姻悲劇。沒錯,這是主要因素,但不是全部。下面,我們一一來分析。
悲劇因素一:封建家長制造成
書中對劉蘭芝的描述是“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這說明她多才多藝又勤勞。
劉蘭芝被迫回娘家,才回去10多天,前后就有縣令和太守派遣媒人來為各自的兒子提親。古代很在乎貞潔,劉蘭芝是二婚呀,還如此搶手,這說明劉蘭芝才貌雙全。既然如此優秀,焦母為何要趕走她呢?理由是“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劉蘭芝犯的是第一條,觸犯了焦母封建家長制的條規,所以,看不慣她,討厭她。
在古代,是男權社會,封建家長制度很苛刻很嚴格。《禮記·郊特牲》里說:“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
劉蘭芝沒了父親,所以哥哥成了一家之長,代表家里的話語權。第一次縣令派人來求婚時,母親幫她擋了回去。第二次,太守派人來求婚時,母親仍然幫她擋了回去,但是哥哥不同意,所以,劉蘭芝只好被迫接受了。
悲劇因素二:焦仲卿的性格軟弱,情商太低。
夫死從子,但兒子若小,則兒子聽從母親的。焦仲卿從小沒了父親,母親代表了封建家長制話語權的代表人,久而久之,她變得很強勢。在這種強勢環境下長大的焦仲卿變得很懦弱。古代的封建禮制很多,又講究“百善孝為先”,所以,不敢奮起反抗。
他有試著長跪母親求情:“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不跪還好,母親見他這副模樣更生氣,男兒膝下有黃金,只跪蒼天和娘親,兒子居然為了自己的女人下跪,還說終身不娶,這讓焦母更怒火沖天。
焦仲卿的方式不對,母親一個女人含辛茹苦把他撫養大實屬不易,她內心很孤苦寂寞,沒有安全感。焦仲卿應該哄母親,趁她高興時,再開口請求此事效果會好些。這其一。
其二,焦仲卿不是有一官半職嗎?可以把劉蘭芝接到自己上任的地方呀!這樣,婆媳不就避免了摩擦嗎?
其三,名義上說把劉蘭芝送回娘家,但實際上可以把她藏在一個安全的隱蔽地方。然后才慢慢做母親的思想工作,等她的思想拐過彎來時,再把劉蘭芝接回來。
打戰講究策略,其它事情亦同理,不要在矛盾尖銳時沖突,要講究迂回戰術。
東漢時期,姜詩與龐三春的故事與焦仲卿和劉蘭芝的雷同,姜母不喜歡龐三春,經常刁難她,無奈,姜詩表面同意休妻,但實際把妻子安置在一個尼姑庵里。龐三春靠織布紡紗掙錢給婆婆買鯉魚吃,當然,都是委托別人送去的。最后,感動了婆婆,親自來把她接回去。
悲劇因素三:劉蘭芝的骨子里性格太剛,不懂迂回戰術,情商太低。
焦母趕劉蘭芝回娘家,她嚴妝辭婆其實是對焦母的抗議與示威,這是下下策。與小姑告別時,卻是“淚落連珠子”。辭婆婆卻未滴一顆淚,可見她骨子里性格剛烈,從她投水自盡也證明了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面的倔強性格。
焦母獨自把焦仲卿撫養大,感情全部寄托在了兒子的身上,娶了媳婦,擔心愛被分割,沒有安全感。劉蘭芝應該學薛寶釵,要八面玲瓏哄婆婆開心才是,避開鋒芒,不要回應她。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情的地方,要講理則去衙門。既然焦母說她行動自由,那么以后事事請示婆婆就是了,努力去感化她。既然連死的決心都有,為何卻沒有感化婆婆的決心和毅力呢?
他倆自盡后,“兩家求合葬”,說明焦母不是頑固不化之人,是劉蘭芝沒有竭盡全力去感化婆婆。
明朝吳子桂的母親是出了名的惡婆婆,經常辱罵兒媳婦馮氏,鄰居看不慣吳母,覺得太過分了,想去勸說。馮氏卻攔住,說這樣一來,豈不是說明婆婆錯了,她心里就更不爽了。馮氏一直忍讓、寬容,最后感動了婆婆。
結語: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而在中國,婚姻則是兩個家庭,甚至是兩個家族的事情。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婆媳仍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剪不斷理還亂。家和萬事興,兒子是潤滑劑,作為中間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應該兩邊傳好話,應該經常買禮物送給母親,然后說是媳婦建議他買的。送給媳婦時,也同樣說是母親委托他買的。這樣,還何愁家庭不和睦?
字數:1933個。2020/3/18 星期三 完稿
作者簡介:納蘭唐兒、醉臥古典詩詞國學等筆名。多家校園雜志寫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轉載。喜歡佛學、藝術,癡迷易經、文學,是靠古典詩詞與戲曲滋養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創,歡迎收藏、留言、轉發(只限于本平臺)。若轉發別的平臺,請征求我同意,并署我名字以及注明出處,否則以侵權起訴。請關注我,會常常更新古詩詞,與你們穿越回到唐風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韻詩腳與宋闋音律,然后狂醉三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