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姑鎮位于會澤縣西部,金沙江東岸,以禮河西岸,屬烏蒙山區腹地,距會澤縣城32公里。娜姑鎮之名,原為彝語“納姑”,“納”為黑,“姑”即原野或土地,意為“黑色的土地”或“黑色的壩子”。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5年,娜姑鎮白霧村獲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真正的娜姑古鎮,是壩子東南端安靜的白霧村。娜姑古鎮開發較早,始建于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滇、川經濟、文化往來的古道要沖地,早在漢晉時期,就是中原文化、蜀文化乃至楚文化與滇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重要通道。厚重的歷史積淀,物化成娜姑燦爛的人文景觀,現存有明清古建筑、古墓葬、碑刻、人工開鑿在懸崖絕壁之上的京運古驛道。這里還有有劍齒象等古生物化石和新石器時期的石器,還出現了春秋戰國時代的秦銅器和大量漢幣。
云南的昭通、東川、會澤地區都是產銅的地方,在古代,銅就是生命與財富,中國幾千年的貨幣都是由銅鑄造的銅錢,為了鑄錢的需要,就通過人背馬馱把云南東川、會澤的銅先集中于娜姑,然后再轉運到昭通、四川宜賓進入長江,經水路運往京城。明清時期,云南東川府產銅量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其銅冶業在乾嘉時期最高年產量達一千萬斤以上,每年額定600萬斤運交京師專供鑄幣,東川的銅曾是大清帝國重要的經濟支柱,小小的娜姑成了中國版圖上的經濟重鎮。
當年的娜姑是非常的繁華的,客棧、酒樓、妓院、賭館、糧行、油行、糖行、轎行、花生行、絲綢鋪、銀器鋪、馬鞍鋪、鈴鐺鋪、典當鋪樣樣都有,文官武將、富商大賈、販夫走卒、礦工匠人不絕于道。還有各省前來押運、采購銅的官員、商人常駐于此,建起了各省的會館、廟宇,接待本省同鄉,供奉著本省神祇。內陸各都在會澤設立過會館,至今仍有跡可循。就連洋人都跑來此傳教,建起了教堂。受到銅商文化強有力的推動,經濟、文化進入了繁榮昌盛的時期。
銅是地處烏蒙腹地的娜姑的生命,因銅而生,隨銅而逝。銅業的衰落,交通的改變,娜姑回復了山區小鎮的寧靜。
古鎮雖歷經千年的風霜洗禮,但依然保留下來一部分古建筑,有壽福寺、云峰寺、財神廟、文廟、萬壽宮、三元宮、太陽宮、三圣宮、古戲臺、天主教堂以及典型民居陳氏住宅等,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銅商文化”的古鎮風貌。古鎮地處滇川古要沖,是云峰古驛道的起點。云峰古驛道西起娜姑東至會澤,全長67公里,現保存完好的一段長2.8公里,寬2米,坡道及彎道處均由石階鋪筑而成,是明清時期運銅的主要官道。現在大部分路段已被淹沒于荒草亂石之中,這段仍在使用的古道還幸運地保持著馬路特征,坡道由不規則的石塊砌成一臺臺石級。白霧街兩旁集中了絕大部分古建筑,整條街較為平緩,寬不過五、六米,長也就兩百多米,除了古建筑坐北向南排列外,其他如馬店、驛站、青樓、各類店鋪、典型民居鱗次櫛比。但現在這些古建筑已隨歷史的落幕而破敗。
“陳氏住宅”是民國時期原 白霧鎮民團團首陳炳的私宅,是典型的“一顆印式四合五天井”建筑。建于1945年,占地1100多平方米,正面有著最具當地民居建筑特點的‘貓弓墻’,順高高的石階而上,兩進院,是典型‘四合五天井’和‘走馬轉角樓’建筑形式。當時在大院的照壁、門樓和后圍墻上,曾有很多高低不一的射擊孔,護院的士卒可以方便地向外射擊。如今,“陳家大院”往日的奢華隨著時間已經褪去,留下的是歷史的厚重和寧靜。
教堂是中西合璧式的土木結構建筑。建于清代晚期,是一個意大利神父和一個法國神父到這里傳教時建的,當時信教的人很多,教堂的范圍也比現在大,周圍種滿了各種鮮花,外國神父還在教堂旁建了一所簡易的醫院,教友看病是不要錢。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成為避難所,躲到教堂里,便不會被抓去當壯丁充軍。后來,信教的人越來越少,教堂也就逐漸破敗。現在教堂已經很破舊,里面除了有幾尊圣像,進去祈禱和做禮拜的人只能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