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之鼎,中國清代康熙年間著名畫家,擅長人物,尤以肖像著稱。字尚吉,一字尚基,一作尚稽,號慎齋。廣陵人,后寄籍江都,江都人。康熙二十年,官鴻臚寺序班,以畫供奉入直暢春園。幼師藍瑛,出入宋、元諸家。其寫真多白描,秀媚古雅,為當代第一。一時名人小像多出其手。嘗為王翚作騎牛南還圖,又有王會圖一卷,稱杰作。康熙四十八年,年六十三,畫有仿馬和之西郊尋梅圖。禹之鼎從傳統(tǒng)中廣泛汲取營養(yǎng),并加以融會貫通,再運用于他的肖像畫創(chuàng)作中,使其肖像畫逐步達到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
在此畫中,禹之鼎用寫實畫法,畫仕女肖像,畫面勾勒細膩,仕女用筆比較工整,反映了禹之鼎另一種秀媚古雅的面貌,從畫面中,形象的展示了主人的生活意趣。
他擅長畫肖像,也能畫山水花鳥,名重一時,兼取白描法,衣紋秀勁,設(shè)色淡雅。此圖以工筆重彩描繪兩位仙女飄逸脫俗之姿。圖中人物用線多為鐵線描,細勁有力。細節(jié)的刻畫非常精細,敷色沉穩(wěn)清麗,沒有沉重之感。筆法細膩,人物栩栩如生。
他喜歡用蘭葉描,取法宋代馬和之法,簡逸飄灑,這幅畫就是采用的蘭葉描手法,來表現(xiàn)仕女形象,筆觸寫意而靈活,人物生動傳神。
興化禹姓一族,系從蘇州閶門外禹家巷遷至興化戴窯 北。到九世傳人禹之鼎時,雖是明代詩人禹龍的后裔,然已家境貧寒,落拓不堪,十余歲時即為興化李氏“青衣”。李氏乃明末吏部尚書李春芳的后代,是興化八大家之一,亦是興化三閣老之一,族人多繪畫。禹之鼎作為僮仆,陪讀陪畫,天長日久,耳濡目染,也就愛上了繪畫。他不僅在事畢后翻閱大量藏書藏畫,而且還竊弄筆墨,偷偷涂鴉。主人發(fā)現(xiàn)后,覺得他很有繪畫天賦,便也有時教其與習(xí)繪事,開始接受最早的繪畫啟蒙。
從清初文獻中無法找到他明確的習(xí)畫經(jīng)歷,清末民初著作《清稗類鈔》則認為,禹之鼎應(yīng)是“初為李氏青衣,公事畢,竊弄筆墨,主人教其專寫繪事”。學(xué)藝過程不詳,但1647年出生的禹之鼎畫藝精妙,20多歲就嶄露頭角,曾應(yīng)邀參與文士宴會,為徐乾學(xué)、姜宸英、汪懋麟創(chuàng)作《三子聯(lián)句圖》,開始在揚州畫壇活動。隨后禹之鼎入清宮任職,繪像能力獲得朝野的一致好評,清初《西齋集》就記載禹之鼎曾畫過外國來使像,“凡其衣冠劍履,毛發(fā)神骨之屬,無不畢肖”。除此之外,他也為清初名臣如高士奇、曹寅、陳廷敬及徐釚等人繪制肖像。
禹之鼎因幼年時家境貧寒,為求生計在明末吏部尚書李春芳后裔李氏家族中當青衣。李氏家族中多善繪畫者,而禹之鼎又天資聰慧,聰穎好學(xué),于是李氏主人收他為書童習(xí)畫。后因藍瑛寓于李府,于是禹之鼎“幼師事藍瑛”,青年時在興化一帶已頗有名氣。之后他又師法宋元大家畫風,精于臨摹名作,藝術(shù)功底日益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