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奕,洋務運動中樞的實際操盤者,曾是咸豐皇帝繼承大統的強有力對手。
曾國藩,湘軍創建者,主持平定天平天國運動,力主興洋務。其事功與人格影響近代中國甚巨。
李鴻章,淮軍創建者,晚清重臣,不少重大決策的參與者與親歷者。極為熟悉國際法,日本首相伊“ 藤博文稱”其為清朝唯一可與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梁啟超則稱其 有才無識 ,殆指用人方面。
陳寶箴,湖南巡撫,貫徹戊戌變法最為徹底的地方大員。變法失敗后,被朝廷永不敘用。據說晚年被慈禧賜死。
金陵機器制造局,李鴻章同治年間創辦,主要制造槍炮、子彈和軍用物資,機器設備主要購自英、德兩國。
馬尾船政局所設船廠,左宗棠同治年間創辦。
漢陽兵工廠,張之洞光緒年間創辦。斥巨資從德國購買當時79步槍(俗稱 漢陽造 )、陸路快炮、過山快炮飲譽一時,堪稱晚清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軍工企業。最先進的制造“ 連珠毛”瑟槍和克虜伯山炮成套設備,所產漢陽式
漢陽鐵廠,張之洞光緒年間創辦,由于張氏好大喜功,此廠虧損甚多。后盛宣懷接辦,多方降低成本,產品遠銷歐美。
甲午中日戰爭黃海海戰,洋務派精心創建的北洋水師在此一役損失慘重,從此不僅歐美列強,而且日本也成了清朝強大的威脅。
《馬關條約》簽訂情形。中國為此賠償日本二億兩白銀,成為日本軍事崛起的財源;割讓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與日本,臺灣問題由此成為中國人百多年的心結。
光緒皇帝,有心變法,由于大權旁落,終致戊戌變法失敗而被囚禁瀛臺,后很可能是被慈禧下令毒死,死時正當盛年,其暴亡對保皇派可謂致命一擊。
翁同龢,光緒皇帝師傅,清流領袖,甲午中日戰爭主戰派,銳意新政。變法期間被開缺回籍,變法失敗后,被朝廷永不敘用。
“《應詔統籌全局折》,堪稱康有為” 的變法宣言,稱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
康有為,戊戌變法的發動者,膽識與才氣過人,然非干才。
梁啟超,康有為高足,戊戌變法時期以言論聳動一時。
《時務報》,1890 年創辦于上海,汪康年任經理,延梁啟超主筆,銷行至萬余份,影響甚巨。
時務學堂諸教習合影。諸人言論激進,甚至倡革命之義,在湖南引起新舊之間的思想沖突。
譚嗣同,早年喪母,家庭不幸,為人俠義,為學廣博,視死如歸,遺作《仁學》廣為流傳,不少革命派也是其崇拜者。
康廣仁,康有為之弟,積極參與變法,不贊成乃兄變法之操切,變法失敗遇難。
記錄康有為 圍園殺后 密謀的畢永年日記,此舉或許是慈禧最終決定囚禁光緒最根本的由頭。
唐才常,譚嗣同密友,戊戌時期主張變法,后傾向革命,策劃漢口自立軍起義,事敗遇難。
唐才常致日人宗方小太郎親筆函,商議舉兵事宜。
王韜,著名報人,曾因參與太平天國運動被通緝,后創辦《循環日報》,主持書院,主張變法自強。
嚴復,早年留英習海軍,后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創辦《國聞報》,擔任主編,主張變法自強,以譯介西方經典《天 演論》、《原富》等書享譽一時。
上海女子天足會集會。
1910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師生合影,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失敗后剩下的文化建制,只是其運作方式依然不脫官僚習氣。
京師大學堂足球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