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鑒藏家。
文徵明曾學文于吳寬,學書法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生平九次參加鄉試均不中。嘉靖二年(1523年),以歲貢生參加吏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待詔之職。嘉靖五年(1526年),文徵明辭官歸鄉,專事創作。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歲。
文徵明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四絕”,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在文學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
文徵明26歲拜沈周為師,受沈周畫風影響甚大。但他并未專師一門,而是致力于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里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書法飛白,于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與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棱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于精熟中見稚拙。在臨摹和學習古代畫跡后,他的藝術風格得以創新。文徵明繪畫在用筆及風貌上雖然師從沈周,卻并未被沈周雄強剛健、粗獷張揚的畫風所籠罩,反而創造出秀麗、細潤、雅致一路的山水。在蒼勁渾厚之余而不失溫潤,筆墨沒有干枯狂躁之弊,并運用許多書法的用筆來勾皴點染,表現力豐富節奏感很強。在用墨方面,文徵明也有許多創新之處。如他吸收了“云林墨法”那種惜筆如金的精神,并借鑒了趙孟頫、黃子久的墨法,并使之與“云林墨法”錯綜起來,形成其用筆精細、設色淡雅、構圖縝密、意境清幽的山水畫風格。這與他獨特的審美理念有很大關系。文徵明崇尚古意,特別是趙孟頫繪畫的古意,王蒙結構的繁密都被觸入到自己的山水畫中。其山水畫有青綠山水、細筆本色畫、粗筆山水、仿古山水等風格,反映出其轉益多師、面目眾多的特色。其中細筆山水最能代表文徵明自己的山水畫面貌,是他的本色畫。
文徵明的繪畫題材為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并一專多能,青綠,亦能水墨,能工筆,亦能寫意。其創作題材,多表現文人雅士閑情逸趣。在文徵明的山水畫中,最為人們稱頌的是青綠山水畫,能入神妙之境,作品中用筆精致,色墨相得益彰,書卷氣很濃,古意盎然。他的山水畫將人物與山水有機結合起來,突出表現一種文人超然物外的境界與風骨,而且筆墨精勁。這是文徵明山水畫的一大特色。在人物畫方面,他的人物畫不畫任何配景,反映了文徵明的美學思想。文徵明的審美意識中對“高古”“古意”特別講究。其人物畫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的形似,更注重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與精神,追求的是內在的神韻,格調高雅古樸,少有人企及。在花鳥畫上文徵明也有杰出貢獻,自成一派。其花鳥畫水平并不遜于前人。他最喜歡畫蘭竹,并努力學習前代畫蘭竹名家,畫蘭竹幾乎成癖,蘭竹保持元人的從容幽雅,筆畫飄逸而不縱肆,情感的表達也基本上是行草書筆意的抒發。
文徵明在著色方面也是值得探究的,“元四家”都不太重視色彩,少數著色的作品也多是淺絳。文徵明不但重視應用和發展“元四家”的淺絳著色,而且還深研一般唐宋青綠山水的著色法。他把這種主要適應宮廷貴族趣味的富麗濃艷的著色法轉變為與文人情趣相一致的著色法,并在不少作品中又將二者“錯綜”到一起,于鮮麗中見清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具裝飾性、抒情味等特征,從而奠定了“吳門畫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在書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在當時幾乎是無與倫比的。他行、草、隸、篆各體皆工。但在他的各體書中,最為人看重、藝術成就最高的是小楷。時有“小楷名動海內”之譽。他的小楷清勁秀雅,“深得智永筆法”。在他的小楷作品中《高士傳》《題趙魏公二帖》為早期作品,趙孟頫的影子比較多,體態略扁,起筆比較尖細。中期的小楷作品就帶有歐陽詢的影子了,如《右參政吳公墓志銘》等,勁健中帶有板滯氣息。《歸去來辭》是文徵明82歲時所書的小楷,字僅稍大于粟,舒展自如,大有疏能走馬、密不通風之勢,且筆筆到家,挺勁遒逸,表現出高超的書法技藝。這也是師歐的小楷之作,屬于文徵明小楷書中的一種風貌。由此可知文徵明不但詩文書畫皆絕,而且于書法一門亦篆隸正行草皆擅,比他的前輩師友吳、王、李、沈、祝等更多能于篆隸兩體。因此,他能繼祝允明之后主盟吳門書派。
——以上內容編輯來源于百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