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在西漢時期引入我國,西晉張華編纂《博物志》中的記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關于石榴的名稱,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 “凡植榴者須安僵石枯骨于根下, 即花實繁茂, 則安石榴名義或取于此。”也曾有“若榴”、“丹榴”、“丹若”、“天漿”、“沃丹”、“金罌”等別稱。
石榴在我國有2100多年的種植歷史,與諸多名人產生了不少故事, 在浩如煙海的中華詩詞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不少民間傳說將石榴賦予了神話色彩, 更以民間習俗與石榴特性相結合的方式固定下來。
我國國人對紅色有很強的偏愛,因為紅色在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吉祥喜慶。石榴花以火紅色的為最多,因此也受到國人的喜歡。石榴在初春新葉紅嫩,初夏花團錦簇,花紅似火;仲秋,石榴果實皮丹籽紅,粒粒絢麗別致。石榴花盛開艷麗時正值農歷五月,古人認為此月因氣候問題易生病,所以也稱農歷五月為“五毒惡月”。民間傳說的“鬼王”鐘馗, 其嫉惡如仇似火的性格,很容易和火紅的石榴花聯系起來,因此民間就把能驅邪除惡的鐘馗視為石榴花的花神,農歷五月也別稱“榴月”,希望借此遠離五毒。
石榴也與我國服飾文化有密切的聯系,中國古代女子紅色裙子的染料,也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武則天《如意娘》云:“看朱成碧思紛紛, 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 開箱驗取石榴裙。”因此之后人們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也形容男子被女子的美麗容貌所征服為“拜倒在石榴裙下。”
歷朝各代均有詩人詠石榴,形容石榴花開盛級時的火紅顏色和花朵優美,如明代詩人蔣一葵的《燕京五月歌》: “石榴花發街欲焚, 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門萬戶買不盡, 剩將兒女染紅裙。”這首詩不僅描繪了盛夏時節,石榴花開燦爛如火紅朝霞的情景,也佐證了用石榴染織紅裙的情況。
石榴籽“千籽環抱、千籽同房”的特征,讓民間逐漸形成石榴豐饒多子的寓意,這是一種對生育的吉祥祈愿。這個寓意最早可能來源于五代,據《北史·魏收傳》記載, 北齊安德王高延宗娶李祖收之女為妃, 高延宗到李家赴宴, 妃母宋氏便于席間獻上兩個石榴, 預祝他們和睦相愛, 子孫滿堂, 富貴吉祥。
在明代以戲嬰圖為藍本的多子圖中,會有拿著石榴的胖娃娃。而在清代則直接繪制石榴以表達多子多福的寓意,也會用“榴開百子”,即石榴連著枝葉,剝開一角,露出晶瑩豐滿紅色石榴籽的圖案,應用在瓷器、玉器等生活用品中,以示祝愿。
隨著佛教的傳入,人們會用石榴來供奉,且從宗教的意義來講石榴是可以辟邪的。如《大藏經》所記:“以石榴枝鞭。彼形誦真言二十一遍。每一遍一鞭。其災即除。”,《大藏經》中還記載了石榴為“吉祥果”。
我國食療及養生文化由來已久,石榴不僅味道甘甜,還有很多藥用價值。石榴有健胃提神、增強食欲、延年益壽的功效,石榴花、石榴枝皆有藥用功效。“榴”與“留”同音,因而也會有“送榴傳誼”之傳統。在佳節時分以石榴或石榴酒送老人,寓意健康長壽。
崔樹軒,又名新江,以字行,上河堂齋主,1963年生于山東,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進修于清華美院花鳥畫高研班,中國傳媒大學美術傳播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水墨畫院專職畫家,北京民族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書畫研究院花鳥畫院專業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尚輝(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一屆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藝術委員會委員,大學教授、博導):
雖然崔樹軒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但是從藝術的本體語言和審美精神上講,他的繪畫還是屬于傳統的。現在一提傳統的問題,大家或以為是過時的東西,是僵化或者是落后的。崔樹軒很誠懇地反思自己的藝術歷程,他說:越是往傳統的道路上走得遠,他的藝術之路就越長。他不斷地在給自己補課,面對浩如煙海的傳統繪畫遺產,他時時在檢討自己的不足。多年來,他一直堅持書法的學習與創作。在他最近的這批石榴寫生作品中,我看到了線條的柔美與水墨韻律的融合,他的畫面整潔而蒼莽,空靈與沉著,風格日漸趨于平靜,當一切狂躁、喧嘩、盲動的因素得到平息的時候,一種內斂的力量就像一個活躍的氣團一樣變得無懈可擊了,畫面此時是什么?我想,他的繪畫就是他抒發人生豪氣,張揚生命態度的一個道場了。
最后借用齊白石的《多子大吉圖》祝朋友們吉祥如意、健康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