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是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說上述這番話的人是夏志清教授。夏志清是著名中國文學評論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志清稱贊白先勇文學水平極高,可跟魯迅先生匹敵。
白先勇是誰?
白先勇是當代著名作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他今年83歲,精神矍鑠,身體康健。
值得一提的是,白先勇先生還有一個身份——一級上將白崇禧之子。
白崇禧,人稱“小諸葛”,他是一級上將,曾任“國防部長”,與桂系首腦李宗仁合稱“李白”。
白崇禧有出眾的軍事指揮能力。在抗戰(zhàn)中,他和李宗仁合力指揮了臺兒莊會戰(zhàn)。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白崇禧目光短淺,拒絕起義。最終,一敗涂地、一無所有。
白崇禧到中國臺省后,蔣介石將他列為頭號敏感人物,讓他擔任沒有實權的虛職。蔣介石還命令保密局監(jiān)視“小諸葛”的一舉一動,監(jiān)視代號為“老妹子”。
1966年12月2日,“小諸葛”在臥室暴斃,尸身發(fā)綠,時年七十三歲。后來有人說他是被老蔣派人毒害的。
“小諸葛”與妻子馬佩璋育有10個子女,七男三女。
七個兒子分別是:先道、先德、先誠、先忠、先勇、先剛、先敬。
三個女兒為:先智、先慧、先明。
在“小諸葛”的這些子女中,名氣最大、成就最大的,當屬白先勇。
1937年7月11日,也就是七七事變幾天后,白先勇生于桂林。
先勇自幼衣食無憂,酷愛讀書,從小就對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非常同情。由于是在戰(zhàn)爭年代,父親常年領兵在外,他和很多小朋友一樣,沒有感受到太多的父愛,更多的時候是和母親相依。
7歲那年,白先勇得了肺結核,怕傳染給其他兄弟姐妹,他被隔離起來靜養(yǎng)。
隔離這段生活對白先勇的人生影響極大,使得養(yǎng)成了內向的性格。一次偶然機會,白先勇翻到一本《紅樓夢》,開始細細品味起來。從此。《紅樓夢》這本書伴隨了白先勇的一生。
白先勇病好后,開始格外熱愛讀書,讀古典名著、外國小說,甚至連外國宗教哲學書籍,他都能耐心讀完。
1948年,白先勇跟著家人遷居中國香港,就讀于喇沙書院。不久,又移居中國臺省。
1956年,白先勇考入“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工程系。
在“國立”成功大學,學工程、學水利,白先勇的功課很好,在水利系是第一名。他曾想修建三峽大壩,因為他曾念過一本地理書,說建了三峽大壩,中國就富強了。
不過后來,白先勇又轉學到中國臺大外國文學系。
對此,多年后,白先勇說道:“我父親還算開明,這是我自己的追求,沒有限定我要做什么事情。不過那時候大家都有科學救國的理想,所以他好像希望我們學工程。我學過水利,想修三峽大壩,不過很快就轉去學外文了。我曉得自己不會做一個很好的工程師。我最愛的還是文學,感觸最敏銳的還是這方面,所以我就重考臺大。”
在大學期間,白先勇展露出與眾不同的文學天賦。讀書之余,他在雜志上發(fā)表了多篇中長篇小說,在文學界頗有名氣。
大學畢業(yè)后,白先勇遭遇到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打擊。他的母親馬佩璋去世了。
1962年12月4日,馬佩璋病逝,終年59歲。
在母親下葬的那一天,白先勇的眼淚幾乎沒有斷過。后來,他曾說:“我覺得埋葬的不僅是母親的遺體,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母親去世后不久,白先勇前往美國讀書,已古稀之年的父親白崇禧親自到機場送他。
和兒子分別時,白崇禧痛哭流涕,他知道自己的身體已一天不如一天,而這次父子一別,不知道何時才能相見。果不其然,四年后,沒等兒子白先勇歸來,白崇禧就去世了。
在美國,白先勇取得愛荷華大學碩士學位后,到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中國語文及文學。并在那里定居,繼續(xù)搞創(chuàng)作。
白先勇才氣縱橫,嘗試過各種不同樣式的小說,處理過各種不同類式的題材。寫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都非常成功。其代表作有:《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驀然回首》、《孽子》等。其中《臺北人》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夏志清曾評價說:“先勇是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五四以來,藝術成就上能與他匹敵的,從魯迅到張愛玲,五六人而已。”
白先勇先生深愛中國古典傳統(tǒng)文化,比如昆曲、《紅樓夢》。
在幾十年中,白先勇輾轉多地,一直在為昆曲復興和《紅樓夢》的廣泛傳播而奔走。
一個民族何以區(qū)別于另一個民族?一個中國人何以區(qū)別于一個西方人?
白先勇說:“這靠的不是人種,也不是國籍,從根本上說,是文化,是自己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很多人問我故鄉(xiāng)在哪?桂林是我出生的地方,有一種原始的鄉(xiāng)情。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我的故鄉(xiāng)。昆曲的音樂一放,哎!覺得好像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