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又稱族譜、家乘、宗譜等,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先秦重要史籍《世本》為我國家譜的開山之作,其內容系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記錄,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別貴賤等。魏晉時期,門閥勢力盛行,家譜成為門閥豪族勢力維持其政治經濟特權的重要工具。鄭樵《通志》卷25:“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因此,譜學大盛。降至明清,私家修譜盛行,成為宗族普遍關注的大事,一般是三四十年即重修一次,往往是一修再修甚至多次重修,依封建統治者的邏輯就是“篤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譜以聯疏遠”。皇家也積極修譜,稱為玉碟,由宗人府具體承辦。現存家譜主要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清代的私修家譜,其體例主要是融合歐陽修、蘇詢二體而形成的規范化的譜式,即“首世系,次諱字,次婚姻、次子嗣,凡祖宗之德行,品望、功業、文章悉載于譜。故族遞衍而不亂,祖德常佳而不朽。”(《興化戎氏重修宗譜》序),其內容歸納起來,大致有:
譜名,有稱家譜、家乘、族譜、宗譜、世譜、會譜、統譜、房譜、支譜等的不同;譜序:包括達官貴人及儒學大師等撰修的序言,用以反映本族的歷史、族望、修譜簡況及修譜原則等;譜論,即論述修譜的意義、原則、方法等;恩榮錄,包括皇帝對家族成員中官員及家屬的敕書、誥命、賜字、賜匾、賜詩、御謚文、御制碑文及地方官府的增諭文字等;遺像及像贊,載有祖先及祖中重要人物的遺像,并配詩示贊;族規家訓,包括祖訓、家禮、家典、家范、家戒、家規、族規、族約,是約束族人的禮儀規定,它對于族長的特殊地位、族眾的行為準則、祭祀的禮儀、族產的管理等都有具體而又細致的規定;五服圖,即明確族眾的五服關系;世系,系家譜內容的主體,族中所有成員依照圖表格式,按輩分次序進行排列,借以明確族人的代系及血緣關系等;譜系本紀,即記載族人的簡單情況,如本人名字、父名、排行、字號、生卒年月日、科第、官職、妻室、葬地、子女等;命名行派,為族人命名需依一定的順序以區別輩分,如曲阜氏依照“興額傳繼廣,昭憲慶繁樣,會德維垂郵,欽昭念顯揚”二十字命名;官跡,記載族中歷代官宦名人事跡,有的還專門收集族中及第人員;傳記;即族中名賢的傳記材料,有行狀、行實、事狀、志略、忠義、孝友、貞節、壽文、賀序、墓志、序文、祭文、年諾等;先世考,考正本族的歷史淵源和遷徒情況,如得姓始末、始祖、世派、遷徒地區等。 (14)名i錄,記述與本族或族中成員有關的山水橋梁、亭臺樓閣等祠堂,有記堂圖、祀文、捐祠者姓名、祠堂規制、神位世次等;族產,如祠田、義莊、山林、房屋、田至及租佃文契;墳墓;即族人的墓地分布;藝文,收錄族人的著述;領譜字號,記載家譜的編號、印譜總數、分發各房譜數及領取人名。
以民國時的家譜為例,它所構成的體例要素計有三十項:
1.譜名。2.目錄 3.譜序 4.凡例5.萬年歷6.世源 7.世系圖 8.派序 9.先祖像及贊 10.恩榮錄 11.宗戒12.家訓 13.家戒14.墳莖15.五服圖 16.宗祠17.族產18.耆舊傳 19.藝文20.大事記21.歷屆修譜名目 22.承修名目23.提修名目24.新舊居遷地名 25.門丁數26.領譜字號27.捐輸名目 28.雜記29.后記30.宗支世系。
此外,一些家譜還有專章記載本宗族曾經發生的大事,如與其他宗族發生的糾紛或械斗;與冒認本族的同姓所打的官司等。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百科全書,是傳家之寶,一般秘不示人,故領譜子孫妥善保存。每次大祭時,全族將所有現存家譜集中到祠堂查驗,凡是遭到鼠咬、油漬、蟲蛀、受潮霉爛的家譜,藏譜者都要受到聲討和處罰,若賣出即被作為不孝子孫逐出宗族,如《西石城風俗志》記載江南一帶的世家大族“譜集,污則罰之。譜未呈驗者,亦予罰。”由于家諱甚嚴,家譜嚴格遵循隱惡揚善的規定,但家譜仍是人們認識古代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 “漢書藝文志是秦、漢以前著述的總錄,隋書經籍志是隋以前著述的總錄。”那么“家譜”一名的取用應在漢至南北朝時期。所以,在《新唐書》中,以“家譜”冠名的才真正開始多起來,如“謝氏家譜”、 “薛氏家譜”、“顏氏家譜”、“李用休家譜”等。說以“家譜”為名始于宋代,是不確切的。作為家譜,本應為一直系之本家譜。但后來,絕大多數是凡同一區域內的同一先祖的各分支后裔的共同譜牒統稱為家譜。從歷史上譜牒用名看,宗譜、族譜、家譜應是有一定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