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式的時代風格是紫砂壺制作時代審美觀念的物化形式,深深地打上了時代審美特征的印記.
明代紫砂壺式以筋囊紋形體為特色,講究制壺工藝的難度性,強調蓋口筋囊對應的嚴謹性,做工精致,一囊一瓣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壺體內外的筋囊紋完全對應.由于明代紫砂壺的精華是筋囊壺式,故此時雖有圓壺、方壺的制作,但從壺式上也可依稀地看到筋囊壺式的影響。所以,明代方壺的特點是糅合了筋紋的因素,壺式線條復雜;圓器則造型渾厚圓潤,有柔中寓剛的意蘊。
從清代早期開始,人們的審美意趣轉向自然與清新,所以紫砂壺式開始盛行塑器,以雕塑的手法模擬花、果、樹木、動物之形的壺式開始爭奇斗艷,壺式的風格很自然的轉向艷麗秀美,追求形象的逼真。如像生瓜形的紫砂壺,壺體作瓜形,蓋則塑為瓜蒂,把塑成瓜藤狀,流作成圓卷的瓜葉狀,每一部分都力求像真,為求像真還將瓜體、瓜蒂、瓜藤、瓜葉的紋理、筋脈都塑造的惟妙惟肖。這種對神形畢肖的熱衷追求,成為清初期紫砂壺式的時代特征。清初期紫砂方形壺,以線條挺勁,輪廓分明,壺面空曠,不作修飾為特點。紫砂圓形壺也有相似的特點。
清代中期以后,藝術流行仿古,于是有了曼生壺式的流行。為了適應題銘刻畫的需要,紫砂壺式又以器形簡潔凝重的方、圓壺式為主流,壺式或是借鑒古代銅器、漢磚漢瓦的造型,或是借鑒生活用器的器形,或是仿動植物形態(tài)的器形,或是按照器用設計的幾何形造型,總之,是讓人能抒發(fā)尋古之情。另外,還根據壺形,分別采用不同的泥質,做出天青、黯肚、朱砂、梨皮、調砂、段(團)泥等顏色肌理。一般都要經過仔細修飾,線條流暢,圓器圓潤,方器明朗,流、把配置勻稱協調,整體有一種簡潔靈秀的氣質。及至曼生壺以題銘裝飾,更將幾何形體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清末至民國,紫砂壺主要是滿足國內外市場對仿古紫砂壺的需求,故壺式仍主要沿襲曼生壺式,不事創(chuàng)新,缺乏生氣。但工藝上確有過人之處。對解放后的紫砂壺復興,做了工藝上的準備。
解放后,紫砂壺工作得到復興,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紫砂壺藝人和新作品。
從20世紀80年代起,受現代陶藝的影響,開始出現了現代紫砂陶藝?,F代紫砂壺藝的器形與傳統(tǒng)紫砂壺藝不同,強調了點、線、面在造型中的作用,出現了“流線型形體”、“殘缺美形體”、“色塊型形體”三類新造型。新穎美觀、簡潔明亮,節(jié)奏快、動感強,適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
轉載自公眾號:紫砂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