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每次在給學生上課時,都會在開始階段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管理,究竟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希望引導學生對管理的本質有一些深層思考,以更好領悟管理學的內涵;另一方面,我知道這類問題一定是仁智互見,且難以有一個唯一答案,所以也是希望通過這類問題,能預熱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
每次問題一出,學生回應相當踴躍。認為“管理是一種科學”者,理由是管理學中有很多已經驗證的公式、定理、理論和構念,這些經驗證的學理性內容,放之四海而皆準,適用于中外一切企業,只要認真執行,便可使企業無往而不勝。而認為“管理是一門藝術”者,指出雖然管理學科確實有一些基礎性的概念和理論,但是這就猶如繪畫,雖然有透視、比例、光線等基本概念和理論,但是怎樣運用卻并無一定之規,全憑藝術家自由發揮,且每一位藝術家因為作畫時心情、時間、地點、所畫內容均不同,所以對于這些基本理論、概念的臨場發揮都不同,因而造成的作品效果也大不相同。所以每一位管理實踐者雖然可能學習同樣的管理學理論和方法,但在管理實踐中所獲得的效果卻大不一樣。
若干年以前,讀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明茨伯格的著作《管理者而非MBA》,深有啟發,也曾多次推薦給MBA和EMBA同學閱讀。明茨伯格教授以批判性眼光,來審視目前在西方已然相當成熟的MBA教育模式,其觀點簡而言之就是:管理者不是在課堂上教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學出來的。這對于當今如火如荼被譽為“經理人搖籃”的MBA教育不啻當頭棒喝。
雖然作為商學院教授,明茨伯格并沒有徹底否定商學院教育的作用,但是他認為現在商學院的教學模式和內容,是將學生一個個都變成了“計算型”和“工具型”經理人,商學院給出的模式都是刻板和標準化的,商學院的教學中忽視了作為管理主體的管理者和作為管理客體的被管理者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些活生生的人無論是在實施管理或是在接受管理中都處于某種變化中的不確定狀態,而且每一項管理活動的實施也都面臨環境和事物性質或多或少的不確定性,因此在管理活動中,雖然有規律可循,有公式可依,有定理可查,但應該更多強調管理活動參與者的社會性和創造性,高度重視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對管理理論、方法、運用程度等藝術性運用和創造性發揮,同時也要高度重視被管理者對管理行為的回應與互動。
所以,明茨伯格教授更加強調管理者對管理理論經過體會、感悟和深刻認知之后的創造性發揮和藝術性運用,而非簡單復制和機械性實施。同樣的管理學理論,感悟和認知程度不同的兩個管理者在實際中運用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原理都能掌握,但技藝明顯有高低,因此完成的作品效果也大相徑庭。
回到本文的命題,每每同學們也會在各抒己見之后反問老師的看法。我的回答是:管理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的一種藝術,并要有技術的支撐。
這個回答并不是包羅萬象,更非籠而統之,而是我經過反復思考后得出的結果。管理學是一門科學,有著經過驗證的諸多科學內涵,并還有許多概念和理論正在不斷被驗證,當然也可能被顛覆,這正是管理學者的工作與使命。而管理實踐,是建立在這些科學基礎之上的一種藝術性的再創造活動,其中既包含管理者在實踐過程中的創新,也包含著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在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新出現的可能性因素,這些因素會使管理活動產生不確定性,而這也正是管理學要探尋的要義和其魅力所在。因此,管理的實施過程中,更需要管理者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根據科學原則進行藝術性創新,并嫻熟而高超地運用管理技巧以達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從這一點來說,所謂“權變 ”管理的意義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