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乃董景昌先生祖傳數十代之針灸學,是有別于十四正經的獨特的針灸體系,具有特效的奇穴、特殊的針法及完備的理論體系。董公的入室再傳弟子左長波先生在2003年所寫的《董氏奇穴針灸特色療法》一文中簡明扼要的闡述了董氏奇穴的理論體系及主要內容,他在文中說:“經云: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初病氣結在經,經主氣;久病血傷人絡,絡主血。任何頑癥痛疾由氣滯、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過程,均以瘀血為機轉。董公以毫針通經調氣,以三棱針刺絡活血,氣通血活,何患疾之不除?一言以蔽之,董氏針法將毫針與三棱針完美結合,達到了‘氣至病所’和‘邪有出路’兩層目的,真正體現了身心合一、形神雙調的治療原則。”
痛證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病證,其范圍廣泛,或頭痛項強,或腰背疼痛,或胸腹疼痛,或骨節四肢疼,內及臟腑經絡,外延頭項腰背四肢。《內經》把痛證的病機概括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不通者,有風、寒、濕、熱等無形之邪及瘀血、痰濁、結石等有形之邪痹阻經絡,經絡不通也;不榮者,陰陽氣血津液不足,機體失榮也。根據“實者瀉之,虛者補之,陷下者灸之”、“宛陳者除之”等治療原則,不通者通之,不榮者濡之。風、寒、濕、熱等無形之邪痹阻經絡者,以毫針刺穴調氣通經可也;疲血、痰濁、結石等有形實邪痹阻經絡者,以三棱針刺絡逐瘀活血,瘀去機轉,有形之邪隨之而去,經絡遂通也。不榮者,以艾灸關元、氣海培補真氣、以毫針依法補之以激發臟腑功能,使氣血化生有源,內可“和調五臟,灑陳六腑”,外可貫經脈、濡筋骨、利關節。如此,經脈通暢,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得養,何痛之有?
調氣通經方面,以特效奇穴與特殊的針法相結合,取得良好的療效,如靈骨、大白治療腰腿痛,五虎治療手指痛及踝關節、足跟痛,重子、重仙治療頸肩背痛等均有特效,配合倒馬針法、動氣針法及牽引針法,用之得當,針到病除。根據《黃帝內經·素問》繆刺論篇第六十三“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為指導,選取健側的特效穴為治療穴,同時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以及《難經·六十八難》的“俞主體重節痛”,故選取患側病變經絡所在的腧穴作為牽引針(即牽引針法),然后兩端同時捻針,交互感應,遙遙相引,這樣患處在兩穴之間,再配以動氣針法(邊行針,邊令患者活動患處,若患處在軀干部位不能活動者,醫者以手按摩局部),通而調之,氣至病所,常常立止疼痛。
刺絡放血方面,董氏奇穴針灸有獨具特色的“絡病理論”,認為“痛證必瘀”“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難病必瘀”。凡病經數次針治,未見病情改善,認為必有瘀血、痰濁有形之邪阻滯氣機,當在相關區域尋找瘀絡,刺絡放血,使有形之邪(如瘀血、痰濁)盡出,立起沉疴痼疾。董公入室弟子楊偉杰先生有云:“祛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機。”
董氏奇穴把調氣和調血完美的結合起來,同時使用特效奇穴及特殊的針法,因此在治療痛證方面具有卓效。筆者導師米建平主任醫師在臨床上常使用董氏奇穴治療一些痛證,每獲良效,現輯錄幾則驗案,以饗同道。
病例1:李某,女,24歲。患者因“右腰部疼痛2天”來診。患者2天前突發右腰部疼痛,以脹痛為主,因既往體檢發現腎內小結石,疑為腎結石引起腰部疼痛,遂于省中醫院行腎、膀胱、輸尿管B超檢查提示未見明顯異常聲像。既往頸型頸椎病病史4年余。刻診:右側腰部疼痛不適,以脹痛為主,無下肢放射痛,右側肩頸部酸痛不適,余無明顯不適。查體:右側腰肌緊張,壓痛明顯,直腿抬高試驗(一),"4”字試驗(一)。針灸處方:靈骨(左)、大白(左)、束骨(右)。針刺左側靈骨、大白后,邊捻轉行針,邊輕輕按摩患者右側腰部,3 min后,患者訴右側腰部及其右側肩頸部疼痛明顯緩解,用力按壓局部疼痛已減輕許多,遂再針右側束骨,并用紅外線照射局部,留針25 min。治療結束后,患者訴右側腰部已無明顯疼痛,局部壓痛亦不明顯。后按前法共治療2次,遂告痊愈,隨訪3月未再復發。
按:患者右側腰部及肩頸部疼痛不適,根據經絡辨證當屬膀胱經經氣不利所致,故取健側靈骨、大白作為治療穴以及患側膀胱經之腧穴作為牽引針,同時配合動氣針法以調氣通經,經脈通則疼痛遂去。該病初起,尚在經,未及絡脈,尚無癖血痹阻脈絡,故僅以毫針調氣通經,無需三棱針瀉血通經也。另:患者平素肩頸部酸痛不適反復發作,經過多次普通針灸治療仍反復發作,但經過此次治療后,肩頸部癥狀消失,亦無發作。蓋平素所選穴位均以局部腦穴及阿是穴為主,雖局部經絡暫通,癥狀得以緩解,但病變經絡尚未暢通,故遇受涼及姿勢不正確等外因易誘發。《內經》有云:“榮輸治外經”,這說明四肢腕躁關節以下之滎輸穴善通調經絡,而董氏奇穴治療痛證的特效穴均在腕踝關節以下,其位置接近滎輸穴。同時,董公的入室弟子楊偉杰先生在其《針灸寶典》一書中對《難經》之“俞主體重節痛”有獨到而深刻的論述,強調治療痛證宜選用輸穴。因此,董氏奇穴配合十四經穴在凋氣通經方面療效較普通針灸好,故經此次治療后,患者素有之肩頸不適消失,且無復發。
病例2:黎某,男,23歲。1月前扭傷致右踝關節周圍及足背部腫脹疼痛,經用藥物外敷治療后,右踝關節腫脹疼痛改善不明顯,遂來求治。刻診:右踝周圍及足背腫脹疼痛,以內側為甚,可自行行走,但跋行,余未見明顯異常。查體:右足踝內側及足背腫脹,并見有瘀絡,右足踝內側(相當于足太陰脾經循行部位)壓痛(+),背曲、左右旋轉疼痛加重。曾行X線照片檢查提示:右踝關節軟組織腫脹,骨質未見異常。針灸處方:①右足踝周圍及足背瘀絡三棱針點刺放血;②五虎4(左)、太白(右)。先用三棱針點刺瘀絡,暗紅色瘀血隨即流出,直至顏色變為鮮紅自然停止,共放出暗紅色血液約15ml。隨后針刺左側五虎4,同時囑患者活動右踝關節,2 min后,患者訴疼痛消失,行走已無跋行,然后再針右太白,留針25 min。每周2次,均按前法共治7次,患者右足踝關節周圍及足背已無腫脹疼痛,關節活動自如,行走無不適。
按:該患者因外傷致右踝內側及足背腫脹疼痛不適,活動后加重,行走不便,見其右踝周圍及足背瘀絡明顯,知瘀血痹阻脈絡無疑,故先予瘀絡刺血祛瘀通經,后以毫針針刺調氣通經,遂告痊愈。
病例3:尹某,女,29歲。患者因“反復肩頸部強痛不適5年余”來診。刻診:肩頸部強痛,以右側肩頸部手陽明大腸經循行部位為甚,伴有頭昏重,眼脹,手腳心發熱易汗,納眠可,大便2日一行,小便可,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查體:頸椎生理曲度存在,頸項部及肩前部肌肉稍緊張,壓痛(+),以右側為甚。針灸處方:重子(左)、重仙(左)、大白(右)。針刺左側重子、重仙及右側大白穴,進針后捻轉行針,同時囑患者慢慢活動肩頸。3 min后,患者訴肩頸部強痛不適緩解約80%,頭昏重,眼脹亦隨之減輕許多,遂留針25 min,同時予以紅外線照射右側肩頸部。治療結束后患者訴肩頸部非常舒適,無明顯強痛,頭昏重感、眼脹、手腳心發熱等癥狀亦明顯改善。二診:患者于3天后繼續治療,訴頭昏重、肩頸部強痛、眼脹、手腳心發熱易汗改善。同前法繼續治療。三診:患者于4天后復診,訴每次治療后,感覺較舒適,這種感覺僅能維持1一2天,之后上述癥狀逐漸出現。仔細觀察患者背部,發現第7頸椎及第1,2胸椎附近有明顯的小瘀絡,色暗紅,遂予刺絡配合拔罐,留罐2 min,放出暗紅色血液約20 ml,放血后繼續按前法針刺治療。患者訴放血留罐期間,自覺肩頸部十分清爽舒適,頭昏重感、眼脹亦隨之消失。1周后,患者復診告知,1周內未再出現頭昏重、肩頸部強痛不適、眼脹、手腳心發熱易汗等癥狀。遂予前法治療1次以鞏固療效。
按:頸椎病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病證,多發于長期伏案工作的白領。該患者頸項部強痛,伴有頭昏重,眼脹,手腳心發熱易汗,屬于混合型頸椎病(頸型、交感型),既有無形之邪,又有有形之邪(瘀血)痹阻經絡,經絡不通,故見頸項部強痛不適及頭昏重,由于頸項部肌緊張,致使頸椎間隙變窄而壓迫交感神經,出現眼脹、手腳心發熱易汗等癥狀。第一、二診,以毫針調氣通經,經絡雖暫通,但有形之邪未去,1 -2日后經絡復閉,故見上述癥狀復現。第三診,視其背部,見瘀絡,觀其外象,知里有瘀血也,遂以三棱針逐瘀通經,有形之邪去,經絡遂通,再以毫針調氣通經以鞏固療效,故未再復發。
董氏奇穴是針灸領域里的一朵奇葩,其理論淵源與《內經》一脈相承,其治療范圍極廣。《內經》強調:“治病必求于本”,治療痛證必辨虛實,實則不通,虛則不榮。以筆者愚見,董氏奇穴在治療實痛方面療效卓著,若能辨清氣與血,用之得當,效如擇鼓,但在療虛痛方面,療效尚欠確切,尚待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