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4 18:09:55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張珍瑜
從皇帝制度在中國確定以來,一套以官僚為主的政治體系就正式確立了下來,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體系化的制度也越來越復雜。臣子想要把自己的工作或者其他情況報告給皇帝,就需要寫上一本奏折,寫清楚自己要陳述的東西,通過一系列程序傳遞在皇帝手中。皇帝每天辛苦的閱覽了所有的奏章,也需要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將對奏章的批語發還下去。這樣一過程,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摻雜的許多復雜的政治規則和政治斗爭。
朱元璋
首先,明朝的政治制度中,隨著胡惟庸黨案以后,宰相就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不同的機構,將原本宰相的大權分割,并且最終將權力集中的皇帝一人手上。但這份權力對任何人來講都是一份過于沉重的責任,所以為了分擔皇上的壓力,內閣制度應運而生。說白了,就是有一幫文人開始作為皇上的私人助理來處理政務。但是隨著內閣成為一個制度化的“內侍機構”時,現實的權力結構就已經發生了改變。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內閣大學士一職基本是由當時有名的讀書人來擔任,他
們并不能對奏章發表自己的看法,只照皇帝的意思來進行勞動,權力及地位遠遠不及過去的宰相。
魏忠賢
宣宗(朱瞻基)時期,由于楊溥、楊士奇、楊榮等三楊入閣,宣宗批準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制度,又授予宦官機構司禮監“批朱”。接下來明朝的奏章制度才真正形成。
張居正
當臣子不能和皇帝直接面對面交談的時候,對奏章的批改有利于雙方的交流。但內閣大臣與皇帝溝通,全賴司禮監(宦官)。由是開啟明朝宦官專政之大門。這意味著,太監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誰的奏章可以為皇上所見,誰的票擬能夠入皇上的法眼。再加上,明朝還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朱棣在位時期又設立東廠,明憲宗再設西廠(后來取消),合稱“廠衛”,由宦官統領,自此明朝宦官之權勢無以復加。但是,宦官的崛起背后依然是皇權的屬意,在這一過程中,宦官也會被皇帝當作打擊文官集團的工具。
可見,奏章的看或不看,發或不發,都不僅僅是一篇奏章那么簡單,要看到其背后的邏輯,才能夠真正了解這種歷史現象。
【參考文獻】
《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
《明實錄》
《明史》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