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的心酸:工作or陪孩子?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一位爸爸,為了攻下手里那個項目,已經連續一周吃住在公司了。本來說好一結束馬上回家陪女兒過生日,可臨近下班時,客戶突然推翻原方案,需要他明天之前出一個全新的。
沒辦法,他只能再次加班到凌晨。12點,妻子打電話質問:“你是賣給公司了嗎?女兒一直不睡在等著你!”
他聽了真是心疼啊,讓妻子把手機遞給女兒,心想小家伙一定會開口怨他吧,結果卻聽到女兒睡意朦朧的一聲:“爸爸,我愛你,早點回家。”
放下電話,一直克制內斂的他,終于忍不住淚如雨下。
而這個畫面剛好被公司的攝像頭捕捉到。
“孩子對不起!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成年人忙著生活,忙著掙錢養家,為了孩子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總是選擇犧牲自己,也犧牲了與孩子相處的寶貴時間。
有個小女孩寫的一篇名為《我的爸爸》的日記在朋友圈瘋傳,小女孩在日記中說爸爸是一個程序員,每天忙著工作,經常加班,不能像別人的爸爸一樣陪她玩,本來六一說好了一起去海洋館看小海豚,結果爸爸又要上班。在日記最后她說:“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要長大了。”就這一句,讓無數父母淚奔!
很多父母連續加班,每天回家孩子都已經入睡,來不及說一聲晚安。
還有無數爸爸媽媽們,拼命加班,努力賺錢,想給孩子,給家人一個更好的生活。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汲取的最好養分便是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
父母作為連接孩子與世界的第一人,陪伴孩子的方式和質量,陪伴過程中的愛、溫暖、體貼等正面的情緒決定著孩子對自我認知的構建,讓孩子學會如何與世界共處。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總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這世上沒有哪個父母不想陪伴孩子成長,工作與陪伴的兩難,陪伴與時間的掙扎,到底該怎么選?
2
陪伴就是花時間陪著?No,no,no
其實,高質量的陪伴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美國《婚姻與家庭》雜志發布的一項研究稱,對于 3~11 歲的孩子,父母陪伴時間的長短(僅指時長),與孩子未來的發展(包括學業成績、行為和心理狀態等)沒有任何關系。相反,當父母在壓力過大、睡眠不足、內疚和焦慮時陪伴孩子,反倒容易將壓力和負面情緒轉嫁給孩子,對孩子成長不利。所以,與其糾結陪伴時長,不如提高陪伴質量。澳洲醫學教授羅賓森在《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書里提到過:親子陪伴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黃金時間,即高質量的陪伴。黃金時間不一定要很多,可能只有5到15分鐘,但它一定是對孩子需求的關注。
在高鐵上,有朋友曾遇到這樣一對父子:
小男孩一路上很興奮,拉著爸爸的袖子蹦蹦跳跳:“爸爸,你看,車子過江啦!”,爸爸輕輕附和一聲,眼睛直直盯著手機,并不抬頭。幾次下來,小男孩越來越沉默,最后干脆趴在窗戶邊,呆呆地看著窗外。
家長明明一直陪在孩子身邊,可孩子為什么看上去很孤獨,而且越來越孤獨?
因為陪著≠陪伴。
△ 一張圖分清“陪伴”與“陪著”
如今,越來越多的父母成為手機黨,一邊玩手機一邊陪孩子,殊不知這不是真正的陪伴。
小男孩小榮寫了一篇名為《爸爸,我想對您說》的作文,作文被老師公開后引起了班級中家長和孩子的共鳴。文中這樣寫到:
“爸爸,我一直想對你說:和我玩一會。每當我看到別人的爸爸帶他們出去玩的時候,我是多么的羨慕。我就只會看見你玩手機,玩手機。你就只會玩手機,你已經快不是我爸了,你快是手機的爸爸了。”
“在我們小學生看來,這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小榮的同學當著記者的面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這時候他的媽媽才意識到:“我們離孩子那么近,但是我們的距離卻那么遠……”
陪伴,并不是說我們花時間和孩子待在一起,我玩手機,他干他的,“共處一室”就行。陪伴的核心在于孩子。尊重孩子、關注孩子,跟孩子互動,才是陪伴的真諦。然而,有時候,孩子并不喜歡家長的“陪伴”——時時事事受控制,還不如自己呆著呢。怎么讓孩子喜歡上家長的陪伴呢?
資深家庭教育專家,知名校長陳錢林就總結了陪伴的要領:尊重孩子、賞識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多讓孩子做主。比如家長參與孩子的游戲時,聽從孩子的指揮是關鍵;如果希望主導游戲進程,或者呵斥孩子的“不當”指揮,那么孩子就不喜歡與大人玩了。同時,給予孩子選擇權。比如春天適宜出去玩,讓孩子做選擇:“天氣這么好,許多小朋友都到外邊玩,你去不去?”孩子說“去”是選擇,說“不去”也是選擇,家長不宜強制,可以先給孩子講道理,再讓孩子選擇:“今天不去,那么是明天去還是后天去?”
賞識孩子,給以期望。每當下班回家,孩子會向我匯報一天中發生的“大事”,其中有趣事、有感想,也有犯的錯誤。我的原則是,不管孩子說什么,我幾乎都說好,并適時提出期望。當孩子犯了錯誤,我會把孩子叫到房間,關起門來討論、批評。批評前,我會聽聽孩子的意見。平等地表達,孩子更能口服心服。如此一來,孩子與我就很親近。孩子有什么事都會與我討論,我也樂在其中,陪伴孩子也就成為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回想,那段育兒的歷程,是非常幸福的美好時光。
高質量的陪伴,就是大人和孩子都樂在其中、往后回憶起來覺得美好的一段時光。
3
忙碌的你,如何高質量陪伴?
1)注重心理陪伴
高質量陪伴的真正價值在于:互動。
抓住這個內核,即便你出差在外,孩子也不會缺少陪伴。
有一位爸爸經常出差,但他時常從另外一個城市發視頻、傳照片給孩子,并告訴他:“爸爸在吃手抓飯,想起了你小時候抓飯吃的樣子,特別想你和媽媽,想和你們一起分享,下次有機會咱們全家都來!”“這里空氣很好,晚上能看到星空!”“這里的孩子會用蘿卜刻燈籠,爸爸回去跟你一起做一個!”
電話另一端,孩子問東問西,通過視頻學到了不少,也愿意跟爸爸分享。他甚至覺得,爸爸出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能開眼界,最后還有禮物收。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帶孩子累,就是不會跟孩子互動。
2)享受“晚餐時間”Facebook上曾有一個火爆的視頻。拍攝人員分別詢問很多家長和孩子同樣的問題,“你希望和誰一起共進晚餐?”令人大吃一驚的是,大多數家長的回答是:“偉人,名人。”而大多數孩子的回答卻是:家人。“我們很喜歡和家人一起吃飯,邊吃邊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
奧巴馬在任美國總統期間,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人。但是不管多忙,只要在白宮,奧巴馬都會在晚上6點多鐘陪家人一起吃飯,一周最多缺席兩天。在飯桌上,這位憂心天下大事的總統,會和女兒和妻子談談生活中的種種小事,這讓奧巴馬非常受用,是他平衡家庭和工作的重要方式。過去20年來,已有大量學者表明,坐下來和家人一起吃晚飯,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大腦發育。
能不能和家人一起吃晚餐影響著青少年的發展。比如降低重大疾病發病率、緩解厭食癥,甚至還能提升孩子的成績和自尊心。研究稱,餐桌上的一家人的交談,甚至比閱讀能給孩子提供更多的詞匯量。家人圍坐在一起用餐時,無論是家人的生活理念,還是爸爸的新聞趣事、媽媽的貼心叮嚀、孩子的小進步小失落,都會在柔和的燈光下,變成孩子日后對家的記憶。在忙碌的生活中,這是我們一天內唯一能和家人緊密相連的溫馨時刻。這個過程只需要花費一個小時,收益絕對是超值的。
3)共度閱讀時光蘇霍姆林斯基在《給家長的一百條建議》中說:閱讀可以發展孩子的智力。閱讀,是陪伴中不可忽視的育兒活動。雙胞胎李國平、李國安的出租車父親,為了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每天要在路上開10個小時的車,有時候遇到高峰期更是要開12個小時。一般人在工作了那么長時間后,回到家早就癱在床上了,李父卻“搖身一變”,從出租車司機變成了知識淵博的“學者”。只要回到家,他都會找時間讀書,拿起書坐在小小的椅子上一板一眼地看了起來,并且會陪孩子讀書、聊天。
△ 一家四口全家福一旦兄弟倆遇到困惑,父親總能用書中的典故給予他們解答,通過一個個故事開導他們,和他們溝通一些學校里發生的事情。這樣的時間也許不多,但對于兄弟倆來說仍然難忘——在爸爸工作那么繁忙的情況下,他依舊沒有落下陪伴自己的時間。知識淵博的父親,成為了兄弟倆從小到大的偶像。“偶像”的力量是強大的,兒子倆一個成為了北京大學物理學博士,另一個成為了量子信息與計算機專業的博士。
孩子像一塊海綿一樣,無形中感知著父母的行為,父母熱愛閱讀,孩子也會熱愛閱讀。而這段溫馨的閱讀時光,將成為孩子最美好的回憶。
4)創造驚喜時刻孩子有沒有特別向往的事情?你可以創造一個驚喜時刻,幫他實現。家長群中有位爸爸分享過這樣一個例子,說他兒子每次坐八通線(北京地鐵八通線),都會聽到報站提醒:“開往土橋方向的列車……”孩子就問爸爸:“土橋是哪里?是什么橋?我很想去看看。”然后在一個平安夜,爸爸忙完工作,就對孩子說:“兒子,走,爸爸帶你去看土橋!”雖然到了那兒,孩子發現那里早已沒有“土橋”,但當父子倆站在一座天橋上,看著列車三分鐘一趟,開進駛出,孩子還是激動得嗷嗷叫。第二天,孩子到幼兒園還跟老師分享:“平安夜爸爸帶我去看土橋了!”那兩個小時,帶給孩子的驚喜,他可能會記一輩子。
5)一起運動游戲17歲的浙江男孩張哲,以全球統考5門課全A*的成績考取了牛津大學,但是他也曾有過一段叛逆期。在他上高中后,漸漸獨立了,對父母有了抵觸心理,不愿意跟他們交流。恰好當時共享單車開始盛行,有一次周末回家他興高采烈地講起了自己騎單車鍛煉身體的經歷。張爸聽完,心里一動,便提出讓兒子教他下載APP,使用共享單車,兒子愉快地答應了。
然后,張爸特意選了一個周五,當時剛好是5月20日(520,諧音“我愛你”),父子倆騎著車、聊著天,慢悠悠地行進在和煦的晚風中,就像一對好哥們一樣,說了很多平時不可能說的心里話。放下父母的架子,像朋友一樣陪伴孩子,孩子自然也會把你當朋友。信其師,親其道,對于父母也一樣,跟孩子之間距離近了,貼心了,那么孩子就愿意接納父母的教育和引導了。我們與孩子相處的總原則,可以參考臺灣家庭教育的“123法則”。
123法
則
每天 1 次;
每次 20 分鐘;選擇和孩子一起做 3 件事(讀書、玩游戲、聊天)中的任意一種。
作家龍應臺曾說過,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難有效。對于這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經歷,父母應該珍惜。對孩子最好的陪伴,莫過于與孩子一起度過一些溫暖、快樂、親密的時光,共讀一本書、玩個游戲,都是有價值的。所以,請放下你的手機、你的歉疚、你的心不在焉,開始行動,一起享受這段陪伴時光吧!
—— END ——
你要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
作者 | 文章整合于網絡。典范英語,長期致力于推動并引領我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的發展,強調回歸英語教育的本質,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英語能力和素養,為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期望能與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