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對村經濟合作社進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始于1993年,主要在城郊村、城中村、園中村等集體經濟較發達地區開展探索,2014年全面推開,到2015年底總體完成。目前,全省29489個村社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占總村社的99.39%,開展量化經營性資產1151億元,界定社員股東3527萬人,基本建立起“確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一、堅持全面部署和試點先行協同,營造改革推進強勢
201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兩年完成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決策,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求;召開農村確權賦權改革現場推進會,明確路線圖和進度表,納入新農村建設考核。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調研指導,對后進地區約談。我廳全力指導,實行廳領導分片包干,推動各級健全責任體系。各地從實際出發,堅持先易后難,先試點,取得經驗再推廣,把試點辦成謀劃改革的“試驗田”、指導培訓的“好基地”、教育農民的“活案例”。
二、堅持統一政策和民主決策結合,增進群眾主體參與
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全面開展村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見》,依照《浙江省村經濟合作社組織條例》確定成員資格、股權設置等事項,明確村經濟合作社改革后“三不變”,即集體所有制性質不變、集體經濟組織功能不變、財務管理體制不變。我廳梳理各地共性問題,對村經濟合作社清產核資、量化資產、機構建設、資產融合、公積公益金計提等具體問題進行統一答復。各地廣泛調研摸底,根據不同情況提出區域內統一的處置意見,防止一些地方借村規民約違規操作,防止多數人借機侵占少數人權益。如舟山市出臺政策明確125種股權享受對象。在統一政策基礎上,充分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依法依章走民主決策程序,按照“寬接受、廣覆蓋”原則引導確權,應享盡享、能享則享,妥善化解矛盾糾紛和歷史遺留問題,增強改革和諧性。
三、堅持賦能活權和創新經營共進,增強農民獲得體驗
全省近30%的市、縣制定了放活股權權能的政策意見,鼓勵支持股權繼承、社內流轉、抵押和擔保等。嘉興市等市、縣制定了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流轉政策,德清縣、云和縣等探索建立股權抵押制度。加快農村集體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按不同品種制訂交易規則,11個市中有7個建成交易平臺,市、縣兩級平臺覆蓋面達86.4%,通過公開交易集體經濟組織一般增收20%以上。創新經營機制,實行經營管理績效與經營者收入掛鉤的經營責任制,形成了諸如杭州拱墅區的經營班子年薪制、江干區的外聘職業經理人、獨立董事等一批經營模式。寧波等地還運用項目制、現金配股、土地入股等方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激發集體經營活力。
四、堅持強化監管和政策扶持并舉,提升發展持續動力
省里先后出臺了村級非生產性開支監管、村級財務票據規范管理、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公開、股份合作制改革檔案管理等文件,推進集體資產和財務規范化建設。開展“三資”管理規范化縣創建,84%的縣達到省級標準,19個縣被認定為全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示范縣。加強審計監督,按“三年一輪審”每年組織“萬村審計”。開展村級財務大檢查,結合農民負擔明察暗訪,狠抓問題整改。全面建成縣鄉聯網的集體資產信息化管理平臺,對資產臺賬、成員名冊、資產股份等內容實行動態監管。強化政策扶持,省財政每年安排8000萬元扶持薄弱村,各地采取項目支持、征地留用、稅費減免等支持措施。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年均增長8%左右、村均達到110萬元以上。2015年12月底,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浙江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對資產管理、股份合作、產權交易等作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