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中醫稱之為“消渴病”,后期并發癥多,預后差,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病、足病、心血管病變、酮癥酸中毒等,嚴重威脅患者健康,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數量呈爆發式增長,我國已成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國,發病率高達12.3%。中醫藥在預防、改善糖尿病癥狀、防治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除中醫辨證治療外,中醫養生更為重要。
一、情志養生
情志失調是消渴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靈樞·五變篇》曰:“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養性之道,莫大愁憂。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說明心理健康是影響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部分患者因治療周期長、醫藥費用高、飲食受限等原因出現了不良情緒,甚至演變成嚴重的心理失衡,導致不遵醫囑,血糖控制欠佳。所以糖尿病病人一定要心胸寬廣、處事冷靜,保持樂觀的心態,減少血糖波動,防止糖尿病病情加重。
二、起居有常
糖尿病的發病與陰津不足、燥熱內盛有關。生活起居失常,易使陰精耗損,陰虛內熱,加重病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生應該順應四時,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基本變化規律,使機體處于平衡狀態,既要講究人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天人相應”“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還要講究“順時攝養”,“順時防病”,“服天氣而通神明,順四時而話寒暑”,來增強體質,恢復健康,達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三、藥食調養
合理的飲食對糖尿病的防治至關重要。中醫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中醫食療結合營養治療干預糖尿病是目前治療糖尿病的一個重要方向,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達到輔助降糖的目的。如豬胰臟:補肺潤燥,適合脾胃虛熱型糖尿病患者;黃鱔:補五臟,療虛損,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冬瓜:清熱止渴,利小便,消水腫,止消渴;苦瓜:清熱解毒,具有類似胰島素的生理特性,已廣泛應用于糖尿病治療;蘿卜:生津止渴,對消渴病非常適宜;淮山:補脾止渴,益腎固精,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淮山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被用作防治糖尿病的常用食品。茶飲對糖尿病的預防和干預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桑葉茶、青錢柳茶、玉米須翠衣茶、山藥餅等能有效調節人體糖代謝,降糖、降脂,可用于糖尿病的輔助治療。
四、適量運動
長期規律的體育鍛煉有助于改善胰島功能,能增加患者對葡萄糖的吸收利用效率,從而維持血糖的穩定。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劍)、氣功等方法最為適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可以疏通經絡、活動筋骨、調理氣血、攝養身心。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慢性疾病,除了合理運用藥物降糖外,日常調護亦必不可少。中醫所說的情志、起居、藥食、運動等調方法對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大有裨益。
作者 岳陽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主任 王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