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不可否認,誰都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常聽一些家長說:“孩子還小,長大了就好了。”
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時,我總是在心里默默嘆息: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總是拎不清輕重,該管孩子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使勁管。
有句話說的非常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與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父母若做到“五不慣”和“三不管”,孩子長大后會更有出息。
五不慣,家長千萬別心軟
1、孩子沒規矩,不能慣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但是凡事都應該有底線,不能觸及違反規章制度。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怎么管教,他就怎么成人。
從小教會孩子了解社會規則,明確告訴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開始會很難,但孩子成長后,會明白父母的苦心。
2、孩子不尊重長輩,不能慣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寶,一個家庭里幾個老人圍著孩子轉都是常事。
有的孩子因此就被慣壞了,對著老人呼來喝去,沒有絲毫敬意。
這點父母一定不能慣著,對長輩有禮貌和教養是非?;A也非常必要的。
一個在家里對長輩不敬的孩子,到社會上也不懂禮貌為何物,這樣的孩子,很容易長歪,也很容易讓人敬而遠之。
3、孩子不懂感恩,不能慣
父母疼愛孩子,往往對孩子舍得花錢,對自己不舍得花錢,吃飯的時候,孩子喜歡吃的菜父母就想全留給孩子,自己一口也不舍得吃。
父母這樣以孩子為中心,其實很容易養出孩子自私自利的壞毛病,什么好東西都想自己獨享,認為父母甚至他人理所當然的得讓著自己。
久而久之,孩子則會認為從父母那里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的,從而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報,更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和感激他人。
這樣自私自利的孩子,長大后很容易變成白眼狼,更別提孝順父母了。
父母不但要給孩子愛,也要教孩子學會付出愛,更要讓孩子懂得感恩。
4、孩子任性撒潑,不能慣
每個孩子都有任性、不聽話耍賴的時候,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很多父母的反應,大致分為三種:
一是冷處理,你哭你的,我忙我的;
二是責罵威脅,不聽勸告,就棍棒伺候;
三是妥協,心軟地做出讓步。
不滿足就耍賴、哭鬧,生活中有太多的孩子嘗到了通過“哭鬧”爭取到“福利”,于是頻頻用出絕招“要挾”父母。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原則。
不能總是對孩子妥協,你妥協的次數多了,會讓孩子形成錯誤的判斷,即只要堅持哭鬧下去,總能得到我想要的。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3歲之后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條件都是“試探性”的。
即孩子提出來的條件,有時候并不是他真的想要,而是只是試探一下父母的底線。
孩子第一次試探,后面就變成了真正的討價還價,要挾的籌碼也就越來越大。
所以面對孩子的任性妄為,父母的態度是關鍵。
原則和底線問題,真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
5、孩子不做家務,不能慣
不要覺得做家務這件事可有可無,一個從小就不做家務,不愛勞動的孩子,長大后想要他突然變得勤勞,這是不可能的。
父母一味嬌慣、包辦代替,不但會降低孩子的幸福指數,還讓“巨嬰”和“媽寶”等不健康人格出現,影響孩子的人生。
如果擔心孩子不會做家務,家長可以幫孩子把一項“復雜”的家務分成一個個簡單的小步驟。
比如讓孩子負責擦桌子時,可以像下面那樣分步驟,爸爸媽媽在每一個步驟中指導,孩子覺得簡單,也不容易制造混亂。
擦桌子的步驟拆分:
● 先把桌面上的物品放整齊;
● 在桶里搓毛巾,擰干;
● 把手中的濕毛巾折疊整齊,手放在毛巾上,然后在桌面擦干凈灰塵;
● 提醒孩子不要碰倒桌面上的物品;
● 毛巾臟了,再次在水桶里搓洗。
分步驟后,孩子感覺不復雜,他們也更容易有信心勝任家務活,也會給孩子帶來更多做家務的積極性。
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認為:
“教育孩子的最高目標,就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立,無論在精神上、物質上都毋須依賴父母,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
做家務,是孩子獨立的第一步。
三不管,孩子更有出息
1、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管
蒙臺梭利博士說:
“永遠別去幫一個孩子,做他自己覺得能搞定的事情?!?/span>
“請幫助我獨立完成”,這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內在要求。
蘇霍姆林斯基說:
“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span>
培養他勤勞肯干,踏實上進的習慣,堅韌不拔,無懼磨難。
這樣做事,才能成事。
2、孩子的小秘密,不要管
是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有。
孩子自己記的日記,不要看,孩子不想說的事情,別逼問。
父母想要了解孩子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也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和隱私。
真正的了解是和孩子良好的交流,是走進孩子的內心,而不是窺探孩子的隱私。
所以,請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小空間。
3、孩子該受的挫折,不要管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表達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更不是遷就。
要知道,孩子成長路上難免磕磕碰碰,父母要是幫助孩子排除一切障礙;無疑剝奪了孩子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自然也會隨之退化。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問題是很嚴重的。
很多孩子,因為一點點小事不如意,到處發脾氣,遇到一點挫折,就萎靡不振。
當孩子3歲之后,就可以讓孩子體驗挫折感,孩子能承受的一些事情,就不要慣著他。
比如,積木歪到了,發脾氣、哭鬧;游戲輸了,就再也不玩了…
如此這樣的情景,作為家長一定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讓著孩子,他能承受的挫折,就不要管。
父母愛孩子,是最美好的感情。
只是,很多時候,父母愛得太深、愛得太急,恨不得為孩子鋪好一生的道路,讓他一步走完。
卻忘記了,寬容過頭是縱容,寵愛過頭是溺愛。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在該嚴管的時候嚴管,讓孩子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在該放手的時候舍得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去鍛煉。
孩子有了生存的本領,才能遠走高飛。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