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糖尿病最熟悉的可能就是血糖了,糖友之間聊得最多的也是關于血糖,血糖可真算得上是糖友的'晴雨表'啊(血糖控制得好壞直接影響糖友的心情)。
其實要想控制好糖尿病,預防可怕的并發(fā)癥,除了要使血糖達標,還有另外三個指標也同樣重要!
趕緊和糖糖一起來看看,沒重視的以后可要注意了。
第一個:血糖
血糖控制標準有三個檔次
血糖控制標準可分為嚴格、一般和寬松三個檔次,年輕人的血糖控制要嚴格一些,老年糖友可按照寬松標準制定適合自己的血糖控制目標。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更困難一些,標準也更寬松,具體請見表格。
項目
嚴格
一般
寬松
血糖
mmol/L
空腹
4.4~6.1
6~8
8~10
非空腹
6~8
8~10
8~12
年齡段
血糖(mmol/L)
糖化
餐前
睡前
幼兒~學齡前(0~5歲)
5.6~10
6.1~11.1
7.5<8
學齡前(6~12歲)
5.6~10
5.6~10
<8
青春期和青少年(13~18歲)
5.0~7
5.0~8.3
<7.5
糖友要注意的是血糖不僅僅是要測空腹血糖,還有餐后1小時、2小時、睡前的血糖。
空腹血糖反映的是胰島β細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是診斷糖尿病的標準之一。空腹血糖還可以反映頭天晚上所用藥物對整個夜間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況。
餐后2小時血糖是反映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的重要指標,即進食后食物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能力。
如果餐后2小時經(jīng)常超過11.1mmol/L,將會導致許多并發(fā)癥,如眼底視網(wǎng)膜病變、腎臟病變、心腦血管病變、四肢麻木等[1]。
也就是說,餐后血糖越高,發(fā)生心絞痛、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機會就越高。
別忽視了餐后1小時血糖
一般說餐后血糖,很多糖友想到的就是餐后2小時血糖,而常常忽略了餐后1小時的血糖。
同監(jiān)測空腹血糖和2小時餐后血糖對比,1小時餐后高血糖對將來糖尿病的發(fā)生有更強的預測效果。
餐后1小時血糖高,容易對大血管造成損害,容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容易患心腦血管疾病。
每個季度別忘了測糖化血紅蛋白
對于糖友來說,控制在7%以下屬于理想范圍。若糖友較年輕,身體各方面狀況都比較好的話,應控制在6.5%以下。
第二個:血脂
血脂是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和類脂等的總稱。血脂異常通常指血漿中膽固醇和 (或)甘油三酯升高,俗稱高脂血癥。高血脂和高血糖是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
中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專家共識指出,目標值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壞膽固醇”)應<2.6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好膽固醇”)應>1.25mmol/L,甘油三酯(TG)應<1.7 mmol/L,建議半年監(jiān)測一次血脂譜。糖尿病合并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極高危人群LDL-C應<1.8mmol/L。
第三個:血壓
我國高血壓的發(fā)病率是很高的,在糖尿病人群中,并發(fā)高血壓的概率就更高了。
有醫(yī)學統(tǒng)計顯示,糖尿病人高血壓的患病率為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且糖尿病高血壓患病率的高峰比正常人提早10年出現(xiàn),而伴有高血壓者更易發(fā)生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及外圍大血管病,并加速視網(wǎng)膜病變及腎臟病變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中國成人血壓指數(shù)表
類別
收縮壓
(mmHg)
舒張壓
(mmHg)
理想血壓<120<80
正常血壓<130<85
正常高值130~13985~89
1級高血壓140~15990~99
2級高血壓160~179100~109
3級高血壓≥180≥110
第四個:體重
體重增加既是2型糖尿病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又增加了血糖控制的難度。
很多糖友都不知道,其實肥胖既是糖尿病腎病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又能使心血管疾病患病風險升高。
肥胖的診斷標準是根據(jù)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來評估,體重指數(shù)BMI=體重(千克)÷身高㎡≥24千克/平方米稱為超重;≥28千克/平方米稱為肥胖。
或腹型肥胖中,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85厘米。
對于最易患糖尿病的肥胖人群來說,管理體重顯得尤為重要,體重減輕10公斤,56%的新診斷糖友指標可以恢復正常;體重減輕15公斤,將近80%的糖友不吃藥、不打針血糖也能保持正常。
大家看看以上四個指標是否都注意到了呢?別忘記定期去檢查,有什么疑問,可以在下方留言哦~
參考資料[1] 餐后高血糖與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C]// 第六次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糖尿病學術會議. 0.
本文內容引自公開資料,僅做健康科普。具體診療請到正規(guī)醫(yī)院咨詢醫(yī)生建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