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金
位置:后臂肱骨之前側,距肘窩橫紋一寸五分是穴。
主治:感冒、鼻炎、喉炎。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分金位居肺經俠白下三寸五分,故治肺經上述諸癥特效。酌情點刺太陽和印堂,出血,大妙。
后臂肱骨前,距肘一五臨。
俠白下三五,有穴是分金。
感冒與鼻炎,喉炎亦得親。
后椎
位置:后臂肱骨外側,距肘橫紋二寸五分。
主治:脊椎骨脫臼,脊椎骨椎骨脹痛、腎炎、腰痛。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首英
位置:后臂肱骨外側,距肘橫紋四寸五分。
主治:同后椎穴。
針法:同后椎穴。
運用:后椎、首英兩穴取穴均宜手臂下垂時為宜。治療時兩穴同時入針,療效迅速確切。
晚邊9時至11時針刺效果尤佳。
后椎位于三焦經清冷淵上五分處。
五分清冷淵,后椎安然眠。
脊椎如脫臼,或是脹痛兼。
金針祛腰痛,回春腎臟炎。
該穴下二寸,首英此中添。
肩中
位置:后臂肱骨外側,距肩骨縫三寸處是穴。
主治:膝蓋痛、皮膚病、小兒麻痹、半身不遂、驚悸、怔忡、血管硬化、鼻衄、肩痛。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該穴位于肩臂三角肌中央,治療膝蓋痛具有特效。治療肩痛時取穴宜健側(左肩膀痛針右邊穴,反之亦然。)療效尤佳。對于頸項皮膚病,亦具特效。此外,對于上述其它病癥亦有療效。
肩臂骨縫下,三寸是肩中。
頸項皮膚病,頸項膝蓋疼。
半身有不遂,小兒麻痹攻。
血管有硬化,鼻衄及肩痛。
左右右針左,方顯療效宏。
背面
位置:肩骨縫中央,舉臂時空陷處是穴。
主治:腹悶,力乏音低。
針法:針深三分至三寸。
運用:針刺治療上述癥外,用三棱針在該穴上下左右各一寸處及該穴處計五處點刺出血治療困乏疲、倦腿膝酸軟、嘔吐 、霍亂而有卓效。若直刺(抬臂)針向極泉二寸至三寸,可治療岡上肌肌腱炎。治療五十肩時,應向肩內陵、肩寥、三角肌等方向透刺,進針二寸至三寸。
筆者治療瘰疬時,常將該穴作為主要治療穴位。針刺得氣后施以強刺激,數分鐘出針,并在針孔處拔罐。爾后加艾灸百勞五至七壯(隔日灸之)。療效極著。
舉臂肩骨縫,凹處背面尊。
腹悶堪入針,音乏三五分。
棱針周身倦,腿酸嘔吐親。
兼治諸霍亂,奇效驚杏林。
天宗
位置:后臂肱骨內緣與肱二頭肌后部間凹陷處,距肘窩橫紋九寸處是穴。
主治:陰道癢、陰道疼痛、赤白帶下、小腿痛、小兒麻痹、狐臭、糖尿病。
針法:針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運用:本穴屈肘測量,以手拱胸取之為宜,入針務必準確,方能取效,該穴治療婦科的赤白帶下尤特效。
臂上凹陷處,有穴是天宗。
婦科陰癢痛,帶下立時松。
小腿痛狐臭,小兒麻痹功。
縱是糠尿病,此針亦從容。
云白
位置:肩前約二寸,背面穴向胸斜下二寸處是穴。
主治:小兒麻痹。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李白
位置:云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處是穴。
主治:小兒麻痹。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下曲
位置:上臂后側,即后枝穴后開一寸處是穴。
主治:小兒麻痹。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上曲
位置:上臂右側,即肩中穴后開一寸是穴。
主治:小兒麻痹。
針法: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云白穴單用治療婦科疾病特效,此外,四穴均可治療小腿痛,若伍肩中,四穴合用,治療小兒麻痹、小腿無力療效甚佳。
云里上下曲,再將肩中繼
小兒麻痹癥,小腿無力驅。
水愈
位置:上臂后側,肩胛岡下緣,背面穴后斜開二寸是穴。
主治:腎炎、腎結核、腰痛、腿酸、乏力、蛋白尿、臂痛、手腕手背痛、多汗、蕁麻疹、癭氣等。
針法:三分至一寸五分。
運用:該穴治療上述疾病療效頗著。若以三棱針刺之,則扎出黃水者為腎炎、腎結石、蛋白尿之特效針。黑血者治療手腕手背痛極效。患肢取穴刺血則治療臂痛。
腋后橫紋上,肩胛骨下緣。
凹陷即水愈,兼有臑俞權。
其穴腎炎石,腰痛及腿酸。
手腕手背痛,力乏臂痛專。
又聞蛋白尿,下針復無言。
著者按
該節諸穴,概因針術之不同,組穴各異而效殊易。筆者少有取之。嘗于云白、李白、上曲、下曲四穴治療手臂手指麻木疼痛極佳。肩中及背面為臨床常用要穴,筆者尤喜用之。針少法精而取效卓然,確是為一些疑難病癥提供了一種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