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州商報
兒童抑郁癥并不罕見
近日熱播劇《虎媽貓爸》無論是在線上、線下都引起了激烈的討論。中、西方教育的差異化和碰撞,令羅素和畢勝男的小家庭一度面臨嚴峻的考驗,而剛上小學的羅茜茜則因為家庭環境和學業壓力過大,患上了兒童抑郁癥,變得情緒暴躁,不愿開口說話。
而現實生活中,患有兒童抑郁癥的也不在少數。附二醫臨床心理醫生明確指出,對于兒童抑郁癥患者而言,學業壓力僅僅占了較小的比例,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環境氛圍的影響。
昨日記者從附二醫心理中心了解到,目前醫院日均患者在40人左右,其中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是12歲以下的兒童。負責醫生戴王磊透露,初中及以上的就診者,往往因學業壓力而發生抑郁、焦慮癥,但是12歲以下的心理就診者,多與家庭環境有關。這些孩子早期表現出來的是情緒突然間的改變、愛好興趣的下降,變得沉默寡言,言語間表達出輕生的念頭,很多沒有及時發現,最終導致孩子病情惡化,甚至表現出自殺、自殘的行為,“即便在這個時候,很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抑郁與家庭環境有直接的關系” 。
可能會出現自殘自殺等過激行為
在心理醫生的臨床門診中發現,除了遺傳性的抑郁基因,家庭氛圍、環境、父母關系都對兒童的情緒和心理有直接的影響。如同《虎媽貓爸》中的小女孩茜茜一樣,在壓力之下變得一言不發,然而,沉默還只是兒童抑郁的早期癥狀,臨床上許多孩子受到家庭環境的刺激,出現了自殺、自殘行為。
有兩個病例令醫生印象深刻。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班級里屬于中等生,就在一次被老師批評后,她竟然想通過跳河自殺的方式解脫。慶幸,這名女學生的自殺行為被及時制止,但后來她在談到此前的自殺的原因時,表示父母雙方的關系并不太融洽,被老師批評后,又要叫家長,這讓她長期的恐慌、焦慮、抑郁的情緒達到了巔峰狀態。
“很多抑郁癥兒童,背后的家庭氣氛都不太融洽。”戴王磊透露,有一名兒童就在父母鬧離婚期間,因無法承受父母的爭吵和對未來生活的恐慌,竟吞食大量的藥物試圖解壓。在診療中發現,這些嚴重的兒童抑郁癥患者,其癥狀已潛伏了許久。
可能會出現自殘自殺等過激行為
兒童純真的天性,為何會陷入抑郁癥的陰霾?在醫生看來,成年人有自我解壓的方式,而孩子所表現出的解壓欲望,常會被大人忽視或不理解。比如當孩子說出“活著沒意思”、“真想死了算了”等看似裝大人的話語時,其實是在向大人們發出求救信號,但家長要么忽視,要么呵斥。
依照心理學上的研究,戴王磊贊同《虎媽貓爸》中提到的家長應與孩子做朋友的說法。在他看來,孩子的生長發育期間,對周圍環境的反應非常敏感,孩子早期表現出的抑郁情緒或心理,家長在發現時,若可以好好溝通,找出不快的原因,這個時候孩子也就找到了宣泄負面情緒、焦躁心理的渠道,能夠在早期就制止了抑郁癥的發生。
醫生表示,兒童抑郁癥被確診的時候,往往孩子的異常行為至少已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早期癥狀表現形式較為多樣,如情緒波動大,行為沖動、沉默寡言、自信心下降,不愛社會交往,特別是對平時喜歡的游戲、活動等失去興趣。這個時候,需要及時干預。發現得越晚,治療的難度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