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穎
來源:搜狐健康
糖尿病是當今社會的高發病,也是生活好了之后的“富貴病”之一,其危害除了血糖異常升高外,還包括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據統計,在新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一半已經發生了一個或多個并發癥,這些并發癥最終會導致失明、截肢、腎衰等結果,對于糖尿病的控制迫在眉睫。
對于糖尿病的治療,多年來一直采取內科生活指導及藥物治療,即“飲食,藥物,自我血糖監測,運動,糖尿病教育”這“五駕馬車”,但其效果非常有限,且不能緩解其自然病程的發展,就在這時,新的方法出現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率先出現了“減重手術”這一新生術式,術式重點為胃的切割和消化道的重建,也就是減小胃容積,同時認為消化道改道,通過限制食物攝入和限制吸收兩種方式,達到術后減輕體重的目的,這便是糖尿病手術的前身。六七十年代,Mason教授創造了多種術式,大大推進了減重手術的發展,被稱為“減重外科之父”。
減重手術出現以來,其原理一直被簡單的理解為“吃得少了,吸收差了,人自然也就瘦了”,但是,隨著手術開展的增加和成熟,醫生們逐漸發現,合并有糖尿病的肥胖患者術后不但出現體重下降,也出現血糖水平的好轉。之后,美國的Walter J Pories教授率先發表文章,報道了其手術的146名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成人患者,在接受了減重手術后,121人在術后14年間保持血糖正常。
這之后,減重手術在糖尿病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其原理的研究也逐步深入,“術后血糖的下降早于體重的下降”這一發現推翻了早期“瘦了血糖自然降”的理論,目前最主流的觀點是腸道激素理論,即“改道了”的腸道在食物的刺激下會分泌一些特定的激素,這些腸道激素會刺激胰島細胞,增加胰島素分泌及其敏感性,于是導致血糖下降。另外,膽汁酸分泌改變、腸道菌群改變等等理論也逐漸被提出。
早期的減重手術術式五花八門,經過數十年的篩選,現在主流術式包括“袖狀胃切除術”、“胃旁路手術”、“可調節胃綁帶術”及“膽胰分流-十二指腸轉位術”四種,其中袖狀胃切除術及可調節胃綁帶術主要應用于單純性肥胖患者,對于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胃旁路手術可以說是“權威術式”。
1994年,Wittgrove完成了首例腹腔鏡下胃旁路手術,開創了微創減重手術的先河。之后,腔鏡手術大行其道,2008年一年間,全球34萬例減重手術中,92%為腔鏡下完成。
隨著減重手術在糖尿病領域的應用逐漸增多,其受到的重視及認可也逐漸增加。2009年,美國糖尿病手術高峰論壇會議上,首次提出了“糖尿病外科”這一概念,同年,美國糖尿病協會將手術治療納入了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指南。2011年,國際糖尿病聯盟發表立場聲明,提出減重手術可以用于治療患有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2013年,美國權威醫學機構克利夫蘭醫院將“減重手術控制糖尿病”列為2013年十大醫學創新之首,分量之重不言自明。
之后的大量數據表明,減重手術在糖尿病的三級預防,即預防高危人群發病、預防已發病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和已存在并發癥患者并發癥的控制方面均有顯著效果。
最后要說的是,糖尿病目前尚沒有權威的“治愈”標準,且手術治療這一方式畢竟還“年輕”,其數十年后的遠期效果仍不得而知,因此,相比于“手術治療糖尿病”,“手術控制血糖”這一說法也許更為貼切。
當今社會,人們不再滿足于“活著”,而更關注生活治療,糖尿病帶給個人乃至家庭的痛苦不言而喻,手術無疑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質量的一道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