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若琦
編輯:Zoe
來源: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新指南對高血壓的診斷流程進行了修訂,提出使用經過驗證的電子血壓計測量上臂血壓,認為其準確度優于采用常規聽診器聽診法測量的診室血壓。如果測得的平均血壓升高但血壓值還沒有達到如180/110mmHg或以上而需要盡快處理,則應該進行動態血壓監測 (ABPM)或家庭血壓檢測。也就是說,對疑診高血壓的個體均應進行包括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或家庭血壓監測的診室外血壓測量以確定初步診斷,其中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是確診高血壓的首選方法。
這一提法和4年前英國高血壓同行的建議遙相呼應。
2011 年英國國家醫療保健及臨床優選研究所(NICE)更新了《成人高血壓管理指南》,最引人注目的變化就是強調了所有診室血壓在 140/90 mm Hg 以上懷疑高血壓的患者都必須進行動態血壓監測,對診室篩查發現的高血壓予以確診。除了診室血壓在 180/110 mm Hg 以上的重度或 3 級高血壓需要處理的患者,都應等待動態血壓監測的結果才能啟動降壓藥物治療。
在這一更新中,顯然動態血壓監測的價值被大大的提高了,提高到甚至是超越了診所高血壓測量診斷高血壓的傳統標準,這樣自然會引起爭議。
動態血壓監測相對于普通的診室高血壓測量而言自然存在諸多優勢,比如可以避免測量者誤差,避免假性高血壓,避免白大衣現象,診斷白大衣性高血壓,發現隱匿性高血壓,測量一天中的血壓變異情況以及追蹤評判治療效果等,不過同時動態血壓監測也存在代價較大,可能引起不適感,監測時間較長,難以觀察血壓的長期變化情況等不足。
動態血壓檢測診斷高血壓的標準方面也沒有明確統一的標準,日本心血管學會發布的《24h動態血壓檢測臨床應用指南(JCS2010)》,澳大利亞動態血壓檢測工作組發表的《澳大利亞動態血壓檢測2011專家共識》等都推出自己的診斷標準。
比較新的是2014年歐洲高血壓學會(ESH)發布的動態血壓監測實踐指南指出的基于動態血壓檢測的高血壓診斷閾值為24小時平均收縮壓/舒張壓為130/80mmHg,日間平均收縮壓/舒張壓為135/85mmHg,睡眠時平均收縮壓/舒張壓為120/70mmHg。
我國的高血壓指南給出的診斷標準與之相同。NICE的高血壓指南則強調動態血壓檢測不僅可以用來確診高血壓,還可用于高血壓的分級。白天清醒狀態的血壓在135/85 mm Hg以上時,為1級高血壓;在150/95 mm Hg 以上時,為2級高血壓。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或無條件進行動態血壓監測,則建議進行連續多日的家庭血壓監測,診斷標準與白天清醒狀態的血壓相同。
所以一直以來,動態血壓監測被認為在高血壓診療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可以說其重要性怎么確定都不過分。然而,用動態血壓監測進行診斷高血壓的提法在高血壓的診斷方面很有反客為主離經叛道的感覺,至少可能是感覺有點過于激進了,以至于雖然其后有國際時間生物學會(ISC)和美國醫學時間生物學和時間治療學學會(AAMCC)等共同推薦的《2013年成人高血壓及心血管和其他相關疾病危險診斷治療的動態血壓監測指南》特別肯定動態血壓監測可作為成人高血壓診斷治療和心血管及其他高血壓相關危險性評估的“金標準”,緊隨其后歐洲高血壓學會及歐洲心臟病學會(ESH/ESC)發布的《2013 ESH/ESC動脈高血壓管理指南》和美國預防、檢測、評估和治療高血壓委員會第8次報告(JNC 8)專家組公布的《2014成人高血壓管理指南》等影響力大的高血壓指南都沒有跟進這一提法。我國的高血壓指南也只是對高血壓的診斷性評估中推薦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時隔4年后加拿大新版高血壓指南再次提出動態血壓監測是確診高血壓的首選方法,雖然目前沒有看到有充分扎實的支持依據,想來也不會是空穴來風,是否能夠被廣泛的認可和接受只能拭目以待了。
關注醫學界心血管頻道,每天獲取心血管領域最新、最權威、最實用資訊,還有每周兩堂高質量專家講座期待您的加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