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性人格障礙(BPD)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癥狀主要體現在情感、思維、行為和人際關系模式四個方面。
如今,BPD 的治療已經取得了良好的進展。但是,一些專業人士不愿診斷 BPD 患者,這通常會使這些患者認為,他們是「壞人」或是他們是唯一身體虛弱的人。
Zanarini 教授指出,精神科醫生或其他人不愿給患者貼上 BPD 的標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例如,他們對 BPD 的診斷沒有十足的把握;或是傾向于他們認為的能治療的或是有更好預后的疾病診斷,如雙相障礙;或是醫師傾向于較少考慮不良結局,如 PTSD 或 MDD。
Zanarini 教授說,如果患者被告知患有 BPD,他們通常不會得知關于疾病的最新信息。正因為如此,他們被剝奪了疾病知情權的權利,也無法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去計劃他們的未來。
Zanarini 教授在 APA 會議上介紹了一項針對 BPD 心理教育干預的初步研究。該研究于 2003-2004 年進行,納入 50 例 BPD 患者,30 例被隨機分配接受心理教育干預教育,另 20 例分配至等待對照組。
干預措施包括:向患者提供 BPD 的癥狀和體征、病因、共病、治療方案和疾病過程,課程由有臨床經驗的助理研究員教授進行。
主要結局測量指標為邊緣性人格障礙 Zanarini 評定量表(ZAN-BPD)評分。癥狀自評量表用于評估基于 DSM-IV 診斷標準的 BPD 癥狀嚴重程度。四分評定量表用于測量隨時間癥狀改變,0-4 表明無任何癥狀到癥狀嚴重。
評級適用于以下類別:
情感(不恰當的憤怒或頻繁憤怒行為;持久的空虛感;情緒不穩定);
認知(與應激有關的偏執 / 解離;基于錯誤個人信仰的嚴重身份識別障礙);
沖動(自殘和 / 或自殺;兩種其他形式的沖動);
人際關系(不穩定的人際關系;以近乎瘋狂的方式避免被拋棄)。
研究發現,在沖動性行為方面,積極干預組分數較等待對照組下降明顯,如暴食、過度消費、疏忽駕駛和不穩定的人際關系。此外,兩組在工作或學習、社會關系和家庭關系上無明顯差異。
為解決因成本約束而無法提供早期 BPD 治療的問題,Zanarini 教授和同事引進了基于網絡的心理教育干預項目。
對此,Zanarini 教授又介紹了基于網絡的 BPD 心理教育干預的最新研究。該研究納入 80 例 18-30 歲的 BPD 女性患者,其中,40 例被隨機分配接受為期 12 周的基于網絡的心理教育干預,并于干預后的第 6 個月、第 9 個月和第 12 個月進行后續評估。
研究發現,兩組的 ZAN-BPD 評分存在顯著差異,包括情緒、身份認同障礙、自傷 / 自殺未遂和沖動性行為;四分評定量表評分存在顯著差異,包括憤怒、心境狀態、沖動性行為和總體行為。同對照組相比,心理教育干預組整體心理社會功能改善較明顯。
Zanarini 教授強調,告知患者 BPD 診斷并不會加重癥狀,使病情惡化。事實上,在 BPD DSM 9 個診斷標準中,治療組較對照組相比,其中的 5 個標準得到顯著改善。
本文來自丁香園精神頻道,最新研究進展、獨到專家視點、新鮮PPT,盡在「精神時間」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