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個「一本正經」的開場白:如果你問我成功最需要啥,答案是精準的判斷力;如果你繼續問精準的判斷力從何而來,答案是豐富的經驗;如果你再追問豐富的經驗又從何而來,答案是「打怪」。
對,沒錯,就是「打怪」。對內分泌科而言,這個「怪」,就是各種疾病。下面這些來自一路「打怪」而總結出來的經驗,請神速帶走:
T2DM,Type 2 Diabetic Mellitus,即 2 型糖尿病。
LADA,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即成人晚發(潛伏)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在臨床上,由于二者都不像 1 型糖尿病那樣早發、都多見于成年人,比較容易混淆,鑒別 T2DM 和 LADA 非常重要。
有些醫院查 IAA、GAD、ICA,鑒別不會太難。如果不查可這么鑒別:
1. 有家族史者
2. 初發消瘦者
3. 初發酮癥者
4. 初發“三多一少”癥狀明顯者
5. 部分病人發病時肥胖但是很快消瘦
以上情況支持 LADA。
1.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正常時,葡萄糖:胰島素比例一般是 2-4 g :1 U。
2. 聯合用藥之升高血糖:糖皮質激素、ACTH、胰高血糖素、雌激素、口服避孕藥、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噻嗪類利尿劑、苯妥英納。
3. 聯合用藥之降低血糖:ACEI、溴隱停、氯貝特、酮康唑、甲苯咪唑、茶堿、奧曲肽。
1. 神經性:雙側對稱,日輕夜重,呈針刺樣或電擊樣,下肢皮溫正常;
2. 血管性:非對稱性,皮溫減低,足背動脈搏動減弱,血管造影陽性;
3. 骨質疏松:腰背部疼痛多見,日輕夜重,不易發生潰瘍;
4. 混合性:具備上述多個特點。
1. 注射技術:皮下組織而不是肌肉。短效胰島素選擇腹部,長效胰島素選擇大腿,預混選擇腹部較好。
2. 選擇:正確的針頭長度和方法。選擇 8 mm 長的針頭。
3. 如何操作:用兩指捏起皮褶,在皮褶中心與皮褶成45度角注射胰島素,退出一半針頭,數到5秒,將針頭完全退出,松開皮褶。
若單次注射大于 40 U,分兩次注射,同一部位注射最好間隔 1 月以上。
1. 夜間胰島素用量不足。
2. 黎明現象,即夜間血糖控制良好,也無低血糖發生,僅于黎明前一段短時間內出現高血糖,機制可能是皮質醇、生長激素、兒茶酚胺等對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3. Somogyi現象:曾有低血糖,因在睡眠中未發現,而發生低血糖后的反應性高血糖。臨床上監測夜間 2 點及 4 點血糖可鑒別患者空腹血糖高的原因。
如是 1 和 2,可適當的將患者晚餐前胰島素加量,或者睡前給予中效胰島素皮下注射或二甲雙胍口服。
如果是 3,則將晚餐前胰島素的劑量相應的減少或患者睡前進食減量。
這個可以有。長按下方圖片就能識別二維碼并關注內分泌時間。關注后,在微信對話框中回復 0710 愉快地收下這「打怪」得來的寶貴經驗吧,是啥寶貴經驗,看看就知道了。